-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湖泊科学.PDF
《湖泊科学》录用待刊稿. 未编辑未校对. 论文出版以最后印刷版为准.©2019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建议引用格式:
邢伟,鲍锟山,韩冬雪等. 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湖泊科学,2019,31(5). DOI:
10.18307/2019.0516
XING Wei,, BAO Kunshan, HAN Dongxue et al. Holocene wetland developing history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ast China. J. Lake Sci. ,2019,31(5). DOI: 10.18307/2019.0516
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 3 2 3 3
邢 伟 ,鲍锟山 ,韩冬雪 ,王国平
(1: 信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信阳 464000)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
(3: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102)
摘 要:沼泽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区域环境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
导致湿地大面积退化和消失,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恢复退化湿地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而了解历史时期
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则是建立合理湿地恢复目标的重要前提.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其中70%
的湿地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威胁;但由于数据的缺乏,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发育过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仍不清楚. 基于此,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形成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探讨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沼泽湿地的发育规律
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 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约从12 ka (1 ka=1000 cal.)开始发育,在距今8.6 ka 以后开始广泛形
成,约有35%的沼泽湿地形成于全新世暖湿期(8.0~4.0 ka);而沼泽湿地发育的高峰期则集中在全新世晚期. 这种发育趋势与
全球北方主要区域沼泽湿地大规模发育趋势显著不同. 古气候重建表明,全新世早期东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处在有利于沼
泽发育的时期,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形成发育;而在全新世晚期,东北地区呈现冷湿的气候组合特征,冷湿的气候条件不利于
有机质的分解,进而促进了沼泽湿地的大规模形成和发育. 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不同区域沼泽湿地发
育的时间和规模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而温度和降水则是影响不同区域沼泽湿地发育的最重要因素. 本研究也将为我国东北
地区沼泽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沼泽湿地;气候变化;湿地发育;全新世;东北地区
Holocene wetland developing history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ast China
1, 3 2 3 3
XING Wei , BAO Kunshan , HAN Dongxue WANG Guoping
(1: Colleg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 Xinyang 464000, P .R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ak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Nanjing 210008, P .R.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Wetlan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 Northeast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Agroec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angchun 130102, P .R .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复习试卷一(必修1).doc
- DREB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中国农业科技导报.PDF
- EB病毒活化对鼻咽癌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ChineseJournalofCancer.PDF
- PCR产物电泳结果.ppt
- PCR扩增及克隆基因-Bio-protocol.PDF
- UVB对绵羊黑色素细胞中GPNMB和PMEL的影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DF
- X-射线岩心扫描系统对海洋沉积物成分测定质量的综合-ScholarMate.PDF
- 不同滴灌定额对红枣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NSFC.PDF
- 东海西湖凹陷渐新世花港组轴向水系沉积机制探讨-海洋石油.PDF
- 九色鹿奴仆驱使泄露知恩图报郑重起誓皇榜发财告密浩浩荡荡暴露见利.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