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古代玉器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的理念寄托于玉。玉质坚硬,象征君子之气节;玉的温润,代表君子谦谦之风。这种人文情怀的蕴含,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包含了古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也蕴含了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其萌生、发展的历史不下万年,这已逐渐在考古发掘工作中得到证实。若以起源早、延续之久、用途之久、工艺之精、艺术之美等特点来衡量,则中国堪称世界玉器产地之巨孹。所以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中国古代玉器,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珍爱,而且倍受世界各国之青睐。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 我国玉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早期的古玉经历了一个由实物用器转向欣赏饰物的过程。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发展,玉器工艺的制作水平亦日益精湛。旧石器时代古人不认识玉,在漫长的生存发展、制作石器工具和劳动中积累了不少岩石方面的知识,逐渐能区分出玉与石的差异。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后,就已经对玉有了明确认识,石头用来制作劳动工具,玉主要用来制作祭祀用器、佩戴饰物、随葬物品等,由此可见,玉已成为十分珍贵的物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把中国玉器意识推入第一个高峰。 距今6000年的红山文化玉器除有玉块、玉环、玉管、玉珠外,还出现了玉龙、玉兽等动物玉器和圆形玉器,这些玉器通体均为素面,制作手法简练,但雕琢却出神入化,造型栩栩如生,非常传神,表明史前中华民族就已经崇尚龙、信奉龙。 红山文化 玉猪龙、岫崦玉 ??? 玉猪龙是中国龙的老祖宗。在红山玉猪龙中,龙的形态有很大差别,这可能是时间差异,也可能是信仰差异。 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玉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人面纹玉佩饰???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墨色。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正面刻人面纹,面部正视,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饰一横线作目,双目相连,等腰三角形纹作鼻,横道弦纹作口。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廊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山水滕县出土。现藏滕州市博物馆。高3.2厘米宽3.9厘米 商代社会进步很快,商代的玉器也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各种玉器在开料、琢磨、钻孔、抛光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雕琢工艺上较以前有巨大的进步。尤其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这些玉器包含了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无论在数量上、工艺上还是玉料方面都堪称玉器雕琢史上的一面旗帜。最为特别的是墓中出土的玉鳖。玉雕工匠巧妙将玉石的黑褐色皮琢磨成鳖的背甲,双目和脚尖、其他部分为灰白色,使得玉鳖形象生动逼真,开创了玉雕工艺利用俏色的先河。三千多年前高超的玉雕工艺表明中国先人的聪明和智慧,所留下遗产对后人在玉雕文化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周社会讲究礼仪,等级森严,这时期的玉器制作略显呆板,为了适应社会礼仪需要,西周在礼器方面有所发展,圭、壁、璋、璜雕琢十分精美,开创了一面坡粗线或细阳线镂刻技术。兽面纹玉饰和鸟形玉刀最具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空前动荡,人们思想十分活跃,艺术和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玉佩成为最流行的饰品,各种龙凤、虎形玉佩很有特征,造型优美,极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镂空技术更加高明,铜镶玉工艺极为流行。 玉色茶绿、有墨绿斑点及灰白色条纹斑。玉璧中心孔对钻,孔壁有明显旋痕。璧面中部厚外沿部分稍薄,二面均留有凹弧状琢痕,磨制光洁,此璧玉质细腻,色泽温润,器型规整,属良渚文化玉璧中之精品。 据《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璧在古代祭祀活动中是重要的礼器。 玉瑗是我国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臂饰,扁圆而有大孔,即扁圆环形。瑗同援义,其孔大,便于二人抓握相援。战国玉瑗形状与新石器时代的瑗的区别,是战国玉瑗纹饰渐多,有些作纽丝纹的玉瑗,肉部中央加厚,两边变薄,剖面如枣核形。纹饰以縠纹和云雷纹为多。也有变化成一条首尾相接的龙形或变化成筒形的。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高31.6厘米 上宽7.8×7.8厘米 内径5.6厘米 下宽6.8×6.8厘米 内径5.1厘米 藏于苏州博物馆 此琮呈褐色,两端圆,中段为方柱体,分十二节。孔内留有明显对凿痕迹,每节转角处刻有凹形牙状纹饰,在下端起第二、三、四、五节处一侧凹形纹饰内还刻有一小圆圈,仿佛人眼一般,整个器物,线条刻划清晰,比例恰当,呈大气之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四级检验工理论1.docx VIP
- 附件:江苏省建设工程监理现场用(第七版).docx VIP
- 钳工中级班练习(2021-10-27).docx VIP
- DB13_T1418-2011_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规程_河北省.docx VIP
- 《牛的解剖》课件.ppt VIP
- 新收入准则下建筑业的全流程账务处理.pdf VIP
- DB11 971-2013 重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治安防范系统规范.pdf VIP
- 钳工中级班练习(2021-11-1).docx VIP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基本要求》DB14T 3291-2025.pdf VIP
-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道德与法治(陕西卷)(解析版).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