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土壤学报.PDF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土壤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6 卷第2 期 土 壤 学 报 Vol. 56 ,No. 2 2019 年3 月 ACTA PEDOLOGICA SINICA Mar. ,2019 DOI :10.11766/trxb201803190082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 变化规律* 1 2 3 1 1 2 1 2 1 2 4† , , , , , 刘兴华  章海波 李 远 代振飞  付传城  骆永明 1 264003 ( 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烟台  ) 2 100049 (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 3 311300 (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土壤污染与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浙江临安  ) 4 ( ) 210008 (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 摘 要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是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在土壤碳库周转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以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含量及稳定性碳同位 素,探讨研究区由潮滩到内陆依次分布的无植被荒地、盐生植被湿地和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分配特 征、碳库稳定性及来源。结果表明:在无植被荒地—湿地—旱地过渡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 降低的趋势,且与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可以分为大(微)团聚体表面 游离颗粒态有机质( fPOM )、大(微)团聚体内部结合的颗粒态有机质(iPOM )和矿物结合态有 机质(mSOM )。无植被荒地fPOM 、iPOM (250 ~2 000 μm )和mSOM 的有机碳含量较低;随着盐 - 1 生植被的生长,湿地土壤中此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最高分别达到410.0 g·kg 、 98.8 g·kg - 1和 18.8 g·kg - 1 ;湿地过渡为旱地后,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含量逐渐趋于稳定。无植被荒地土 壤颗粒态有机质(包含fPOM和iPOM )中有机碳的分配比均低于20 % ,盐生植被湿地中该组分分配比 在41.8% ~75.2% ,而农业开垦后相同组分分配比均低于54% 。不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δ13C值呈fPOM iPOM mSOM ,且具有盐生植被湿地旱地无植被荒地的趋势。综上,黄河三角洲无植被荒地土壤有 机质总量较低,主要是以矿物结合态有机质为主的稳定碳库,且受海源有机碳影响较大;湿地植被的 生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