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嘉每周二、五,北京成府小学四年级一班的学生都要比平时早50分钟到校,这对于正处在贪睡年龄的小孩子来说,本该是件头疼的事。 可这个班的孩子们毫无怨言,因为这两天的早自习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摇头晃脑地读诵《三字经》。 这种学习形式使孩子们感觉新奇有趣,在如同游戏般愉悦的情绪中,他们轻轻松松地便将《三字经》中的章节背诵了下来。 这别开生面的早自习,是由一个叫作一耽学堂的民间公益组织义务完成的。 为了播种的理想2000年12月,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逄飞辞去了工作,义无反顾地创办了一所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公益性学堂——一耽学堂。 新世纪的第一天,来自北大、清华等五大院校的博士、硕士30余人,聚集在北大三院一间临时借用的教室里,召开了第一次学堂会议。 从此,这些为着一个共同的文化理想而走到一起的年轻人,开始了这样一种艰苦的努力他们希望像播种一般,将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生机勃勃的种子,撒入广阔的民间沃土,撒入民族文化承传的血脉当中。 如今,一耽学堂已经拥有了一支超过200人的义工队伍,他们全部由来自北大、清华、中国社科院的博士、硕士、本科学生组成,通过到中小学义务讲授典籍和举办讲座,力图使青少年学生了解、体会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播种的理想,不仅是一耽人创办学堂的初衷和动力,并且在学堂日后的发展运作中,成为伴随着他们战胜种种磨难的精神支柱。 他们始终相信每一个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年轻人,只要拿出一点时间,就能够播下很多极富生命力的种子。 这些种子最初可能只是播撒在年龄很小的小学生或中学生里面,但也正是得益于这一点点滋润,他们可以朝气蓬勃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一耽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朴实的文化理念,通过与各中小学校合作,让高学历的义工们与小孩子打交道,让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首先由那些稚嫩然而纯净的声音朗朗读出。 而一耽学堂的人文教育实践给予我们的启发也就在于此文化的起点也许不应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它们恰恰应当落实在最实际的生活状况和需要之中,深深扎根于生生不息的民间大地之上。 让童言无忌敞开心扉一耽学堂在小学传授的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朱子家训》等蒙学读物,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中华文化重要原典和适量诗词;在中学则按文化史如古代礼乐、科举、建筑、文字等、文学史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思想史如周易、老庄、兵法、太极等三大类开设约50种专题讲座,总体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全貌。 它们的特色分别在于对读、诵、背和讲、解、用的不同侧重。 学堂的义工们并不从一开始就强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首先带着他们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 这也正是希望借助声音的抑扬顿挫、动静疾缓,将原汁原味的古典文化与浑然天成的童心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自由自在的诵读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这种新鲜自由的读解方式,让孩子们感到趣味无穷;本来最易枯燥的古典文化讲授,却获得了他们的真心欢迎。 而从他们那些小脑瓜儿里冒出的精灵古怪的点子,也常常会给大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在诵读《三字经》时,有的小学生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是把责任全都推到了父母和老师的身上,其实我们自身也有缺陷。 比如说吧,假如这个老师是非常好的,可你不愿意学,还是学不进去的……父母用心教育你,你不听也没办法。 还有的孩子甚至对夫妇顺提出了质疑,大胆地说古代妻子非得服从丈夫的命令,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文化本就不该是僵硬、表面、教条的东西,只有当我们打开心灵思考的自由空间,才能够真正走进文化的核心。 将中华魂熔铸到民族下一代人的血脉一耽人坚信,文化事业绝非一个可以急功近利的过程,它的收获也远不是能够简单量化的。 对于人文的关怀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传统文化的复兴注定只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慢慢累积得以实现。 清华附小的一位老师曾经说夏天刚一来的时候我就听有些孩子在背《〈庄子〉一则》,他们背得非常起劲儿,相互比赛;有的家长不会背,他们还回去教给家长。 就是这样,他们也成为传播古典文化的渠道了。 中国社科院哲学系的博士生张丰乾曾在中学里给学生们作过关于《庄子》的讲座,课后他遇到一个初二的学生,虽然已临近期中考试,那孩子却仍饶有兴致地拿着一本《老子本译》边等车边翻看。 这些看似平淡的点滴小事正是一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收获。 一耽学堂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种人文关怀的意识默默注入我们民族下一代人的血脉,使其薪尽火传,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不仅得以延续,而且重获新生。 《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7日第8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