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10年为学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摆渡10年为学生   本刊记者阳锡叶何文通讯员全志明   湘黔边界,高山峡谷。   43名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碗森村的小学生,每天都要渡过清水江到对面的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小学上学。   平时,学校老师成为护送者和摆渡者;每逢下大雨涨水,学校则停课。   日前,记者专程来到这所地处两省交界的村小,体验这些学生的艰难求学路。   43名贵州孩子跨江到湖南上学   4月23日下午放学时,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码头,6岁的小女孩龙瑜站在一条大江边,怯怯地望着浑浊的江水,不自觉地拉着身边的表哥--11岁的杨洋说我有些怕。   杨洋安慰她没关系,拉紧我就好了。   龙瑜所在学校的校长龙林刚把龙瑜抱上船,渡船有些摇晃,龙瑜紧紧抓住先上船的杨洋的手不放。   杨洋像个小大人一样对记者说我一点也不怕,但我妹妹很怕,有一次渡船靠岸时,船摇晃得很厉害,妹妹吓得哇哇大哭。   在他们周围,还有41名小伙伴,他们都是花垣县磨老小学的学生。   像往常一样,在校长龙林刚和老师任达兵的带领下,他们沿着江边小路,来到码头,等待老师将他们摆渡过江。   龙瑜住在对岸的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碗森村五组,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平时,便跟着表哥杨洋一起上学。   不过,他们上学路上,必须经过这条宽达150米的大江。   记者跟着兄妹俩一起上了船。   42岁的磨老小学教师任达兵站在船舱里,帮孩子一个一个穿好救生衣,几个男孩子拿起救生衣上的救生哨吹得呜呜直响。   龙林刚登上船头,娴熟地拿起竹篙,一点,一撑,船离开了岸。   渡船先向上游划50米,再向江中心划去,水越来越深,最深处,四五米长的竹篙只剩下一米多露出水面。   这时,学生蒋小华放在船沿上的书包突然掉进水里,我们还没反应过来,任达兵眼疾手快,一手就捞了上来。   任达兵大声叮嘱孩子不要把书包放在船沿上,然后对记者说刚才这是条件反射,孩子们太好动了,要时时刻刻关注他们。   船到岸时,任达兵又一个一个把孩子护送上岸。   记者看了看表,来回一趟需花费8分钟,而40多个孩子要分4批。   也就是说,龙林刚和任达兵每天早晚花在接送孩子过江的时间上,就要1个多小时。   而这样的来回,龙林刚已经坚持12年之久,任达兵也已经坚持7年。   由于这条大江阻隔,老师不得不每天护送孩子过江。   头上流着汗的龙林刚说。   原来,自1950年以来,磨老小学就是湖南省与贵州省联办的小学,学生中既有湖南孩子,也有贵州孩子,贵州已经连续63年派一名教师到校任教,任达兵就是第十届贵州籍教师。   贵州籍学生的人头经费也是由贵州财政拨付的。   老师渡工摆渡学生10余年   清水江的这边是湖南,江的对岸是贵州,一只小小的渡船,每天划过江水,连接起了两岸。   63年来,贵州孩子都靠着这小小的渡船来上学。   龙林刚告诉记者,每年大约有八九名贵州孩子从学校毕业,他在村小教书28年,就有约250名贵州学生坐过这只渡船。   但让记者赞叹的是,63年来,没出过一次事故。   前面几十年,磨老村有一位渡了几代人的老渡工,老师每天只需要护送学生过江即可。   但2001年,村里唯一的那只渡船光荣下岗,老渡工也因年纪大而退休。   迓驾镇孩子上学放学的交通成了问题,没有船没有渡工,谁来接送这些孩子?   当时只有35岁的龙林刚思来想去,桌子一拍没有船,学校买;没有渡工,我来送!他和学校老师东拼西凑,买来了一只小木船。   从此,在这深山峡谷里,出现了一位老师渡工,一摆渡就是十余年。   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护送学生过江只能靠老师。   龙林刚看着船舱里的孩子说,这么多年来,对于孩子安全丝毫不敢放松,孩子上船前,千交代万嘱咐,上船后一边撑船,一边还得关注船上孩子的动向。   后来,龙林刚的妻子吴银花也加入进来,同为磨老小学教师的她和丈夫一起,每天迎来送往,成为一对渡船夫妻。   他坐在船尾掌舵,我就站在船头拿竹篙试水。   快人快语的吴银花告诉记者,到岸时,龙林刚拉紧船绳,而她就把孩子护送下船,遇涨水时,还得目送学生走到家门口,才离开码头。   2006年,学校又添了一位渡工,这就是住在贵州江岸的任达兵。   这么多年来,学校只有3位男老师,水性好的只有龙林刚和任达兵,风里来雨里去,学生接过了一茬又一茬。   最难过的是冬天,站在船头,冷风吹来,一会儿就能把手冻得麻木。   而碰到枯水期上游水电站蓄水,水深只达膝盖,船不能开,就只能一个个把学生背过岸去。   四五十个学生,不到一米六的龙林刚要赤着脚走过冰冷刺骨的江水来回四五十趟,等全部背完了,脚踩在沙滩的卵石上都没有了知觉。   后来的任达兵也同样没少遭罪。   村民期盼修一座连心桥   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很放心,不过,龙林刚和老师们却心事重重。   龙林刚告诉记者,由于人口分散,对岸的贵州学

文档评论(0)

189****2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