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进士出身
韩愈 29、柳宗元 21、欧阳修 23、王安石 28、苏轼、苏辙 20、曾巩39
王安石、欧阳修、苏辙:先后任宰相、副宰相
王安石、欧阳修(做过翰林学士、知贡举、选拔录取了二苏和曾)、苏辙、苏轼:先后任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正三品。给皇帝起草诏书,天子私人政治顾问
欧阳修、苏轼、苏辙:做过中书舍人(设在中书省  在宰相的指导下负责起草诏书。)
欧阳修、苏轼、苏辙:任六部首长 
苏轼:礼部刑部吏部尚书 
六部的第一首长尚书、副部长就是侍郎  
韩愈:刑部侍郎
	轮,辐,盖,轸zhěn1,皆有职2乎车,而轼3独若无所为4者。虽然5,去6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7汝之不外8饰9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10,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11。虽然,车仆马毙,而患12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13矣。
苏洵《嘉祐集·名二子说》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
1.轮、辐、盖、轸:轮,车轮。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盖,车上的伞盖。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职:专职,专用     3.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4.为:用处      5. 然:这样     6.去:除去    7.惧:担心
8.外:外表;外在     9.饰:掩饰;外饰:在表面上有所掩饰
10.辙:车轮行迹,也指车行的一定路线。
11.与焉:在其中。与,参加,参与。
12.患:祸患。
13. 免:免于灾祸。
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成为“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译文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但作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苏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苏门四学士”指北宋后期在苏轼提携下而知名于时的四位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lěi。
	苏轼作为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享有盛誉,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宋史·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同时也是苏轼最先将四人的名字并提,“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不过“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得到过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他的文学影响,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或他们与苏轼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学士造诣各异,受苏轼影响的程度有差别,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的主要成就在词,但是他的词却不走苏轼的路子,而专以纤丽婉约见长。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fú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之开山鼻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死与宜州贬所。
《宋史·黄庭坚传》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5岁能背诵《五经》
传说7岁作《牧童》,8岁作《送人赴举》
14岁(1058年)父亲黄庶卒
15岁随舅李常到淮南游学
19岁乡试第一,礼部省试落榜.
牧   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当黄庭坚十五岁时,从舅父李常去淮南游学。1067年,进士及第,任汝州叶县尉(今河南叶县),开始官宦生活。熙宁五年(1072),他参加四京学官考试合格,担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春,罢职北京教授,再赴 任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途经舒州怀宁县时,游览山谷寺,为其美丽的风景所吸引,故自号为“山谷道人”。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的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