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味人生
篇一:郭台铭的五味人生
郭台铭的五味人生
■白手起家 廿载造就“代工巨人
■憎恶出名 九成财产付诸公益
■12连跳吞噬1/3企业利润
■布局内地 富士康打造新格局
他缔造的全球最大最成功的科技代工制造集团2016年销售收入高达600多亿美元,在财富500强中排第109位,他用近乎军事化的方式管理着80多万大陆员工,他自比成吉思汗,但他却不知道如何让一名年轻工人放弃自杀的想法,以及怎样应对洪水般的社会舆论的道德拷问。
或许只有处在郭台铭的位置上,才能部分理解这位一向强悍傲慢的60岁老人此刻所面临的“郭氏困境”。
今年10月8日,郭台铭将迎来他人生第60个生日。
对于郭台铭来说,这真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本命之年。在历经一系列事件使得富士康成为关注度最高的新闻关键词之后,出现在公众面前的郭台铭没有了往常的强悍与傲慢,两鬓斑白的他更多的时候显得憔悴和不安。
尽管遭遇现阶段巨大的人生挑战,但这位一手缔造鸿海集团的掌门人富于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对于自己的打拼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著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酸)
白手起家 英雄莫问出身
1975年,在台北三重河堤旁的一家五金模具店内,一位小伙子一手奉上点燃的香烟,一边堆满笑意奉承着店内师傅,“拜托你们了,先生们,模具请一定要在今天赶出来,客户明天就要了。我这里有两张电影票,今天将模具完成,晚
上请你们去看电影!”这个面对模具师傅陪笑的小伙子就是郭台铭。
郭台铭是家中长子,1950年出生于台北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其父郭龄瑞是台北县永和市派出所的一个小警察,从小对儿女采取军事化教育,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今天郭台铭管理公司也采取同样的准军事化管理,无疑深受其童年经历的影响。
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求学期间,他曾在橡胶厂、砂轮厂和制药厂打工,靠半工半读完成了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起了业务员。和大多数台商一样,郭台铭的偶像王永庆有着卖米起家的传奇故事,而他自己的创业故事也十分传奇。
上个世纪70年代是台湾经济即将腾飞的时候,时年24岁的郭台铭遇到这样一个机会:一位朋友告诉他,自己认识的外商有一批塑料零件的订单,想找公司承接生产。郭台铭想,有现成的订单,顺势办一个这样的厂肯定赚钱。就这样,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成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招聘了15名员工,在租来的70平方米的厂房里开了张。
但是创业之路并不顺利,公司成立之初就遭遇了全球石油危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30万元资金很快亏光。1975年,合伙的朋友们决定“撤退”,郭台铭硬着头皮向岳父借了钱,独自支撑着。当时黑白电视机在台湾刚刚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旋钮做起。为了保证准时交货,郭台铭不得不跑进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厂,陪笑脸,说好话,拜托工人们帮忙赶工。
这段日子被郭台铭称为鸿海最艰苦的时期,除了要对模具师傅陪笑,鸿海的老干部们清楚记得,郭台铭也要陪笑送礼给客户,而客户收了礼却连人都不请进家坐坐。
终于在1977年,鸿海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放弃了两个“更大的赚钱机会”——炒地皮和买原材料囤积,而是买来先进的日本模具机器,发展技术实力,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甜)
开拓内地 廿载造就“代工巨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其他同业还留恋家电业的时候,商业嗅觉敏锐的郭
台铭则看准了计算机信息业的前景,带领鸿海从家电业跨入计算机市场,转型生产个人电脑“连接器”。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资本额达到1600万元新台币。
为了使公司进入全球市场,郭台铭自己拎着皮箱去美国。他回忆,在美国期间他曾雇用一个美国人做行销经理,此人同时也是他的司机兼英文口语教师,这间美国分公司就这么两个人。买不起机票,他和这位伙伴开着车,带着模具蓝图向美国的大公司客户展示并争取订单。就这样,郭台铭于1985年在美国成立的分公司开始开拓海外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1991年郭台铭的企业成功上市,1995年进入计算机机壳市场,只花不到10年时间,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的台式计算机机壳都出自鸿海制造。
对于鸿海的成长过程,郭台铭曾说:“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