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部推荐 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膨胀增韧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土木建筑领域。混凝土是一种典型的准脆性材料,极易开裂,裂缝
可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降低并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迫切需要解决国内外长期难
以攻克的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中的核心问题混凝土结构控裂和增韧防裂技
术,探究混凝土裂缝扩展过程的力学特性和能量耗散机理,研发出具有高韧性的
混凝土材料和有效抵抗裂缝扩展的新型结构形式进而提高结构的使用寿命。
为满足我国各类基础设施的大量修建和对大型结构长期服役条件下裂缝控
制要求已经大幅提高的新需求,本项目组自 1996 年通过 18 年的协同攻关,对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形成与扩展机理、能量耗散机制与定量分布规律、新型控裂材
料及其结构应用新技术等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发明了能满足不
同控裂要求的增韧新材料及其工程应用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混
凝土结构全寿命裂缝控制核心技术体系,并得到规模化推广应用。主要技术内容
有:
1、发明了极限拉伸应变稳定地达到 3%以上的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
(UHTCC),抗压强度可达 80MPa,断裂能达到 5370N/m。其极限拉伸应变
为普通混凝土的 300 倍以上,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的 100 倍以上。在国际上建立
了首条UHTCC全自动生产线,为重大工程的裂缝控制技术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
2、发明了具有双膨胀源型的高效混凝土膨胀剂(HCSA)和适应于大规模
工程应用的掺膨胀剂补偿收缩混凝土,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回转窑工业化制备
CaO-CaSO4 - C A S 体系高性能混凝土膨胀剂。
4 3
3、发明了制备有效控制裂缝发生与扩展的 UHTCC 新型复合结构和采用纤
维编织网作为定向增韧材料的新施工工艺,在国际上首创了碳/玻混编,乱向短
纤维/定向连续纤维编织网混杂增强的新型混凝土结构,发明了采用纤维编织网
混凝土对既有结构进行加固修复的新技术。
4、发明了水泥基材料快速干燥收缩测量方法及配套的专用测量装置,制定
了我国首个膨胀剂产品国家标准和国内外首个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均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不同工程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提供了技术保障。
5、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了混凝土结构裂缝扩展分析的断裂力学理论。系统研
究了混凝土裂缝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定量揭示了裂缝扩展过程能量耗散规律,提
出了测定裂缝起裂断裂能新技术。将以应力强度因子为参量的双 K 断裂理论,
发展到单位裂缝面积所消耗的能量为参量的双 G 断裂模型,并结合所发明的高
韧性材料将该理论拓展到以单位体积所耗散的能量率为参量的双 J 断裂模型。首
次定量测定了 UHTCC 宏观主裂缝断裂能,建立了定量测试 UHTCC 纤维桥联断
裂能的新方法。
本项目主要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领先。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8 项,软件著作权
3 项,制定了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3 部,工法 1 部。发表论文 135 篇,其中
SCI 收录 30 篇,EI 收录 85 篇。出版专著 3 部,论著他引 989 次。本项目成果
经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组织同行专
家鉴定和评审,认为混凝土裂缝分析理论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超高韧性水泥
基复合材料和双膨胀源性高效膨胀剂及膨胀混凝土具有创新性和广泛的应用前
景。
本项目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高层建筑和商业广场地下室、地铁和隧道、桥梁、
水工建筑、人防等不同工程领域,包括南京长江大桥、高铁北京南站、国家奥林
匹克体育场(鸟巢)等二十余项重点工程,实现新增产值 21.8 亿元,取得直接
经济效益 3.76 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保守计算也达 443 亿。制定了国家标准、行
业与地方标准、工法,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分析工具,提高了我国
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与控制水平和大型基础设施的服役寿命,取得显著的社会和
经济效益。
主要完成人及技术贡献:
1. 姓名:徐世烺
技术职称:正高级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建立了三项发明技术的核心理论模型,创立了一
套混凝土非线性断裂力学基础理论体系,发明了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
提出了非金属连续纤维/短切纤维的新型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在主要发明
点 1、3、5 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旁证附件:1.发明专利 [1] [3]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