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俗文化资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泉州民俗文化 自然崇敬 酬天敬地 比起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具体的天体和气象崇拜,人们对抽象的“天”崇拜出现的较晚,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当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由于现实政治生活的启发,天上诸神中也出现了至尊的“帝”,以作为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来又进一步人格化,演变为玉皇大帝,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明,泉州人俗称“天公”。泉州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一289年)的元妙观(初名白云庙),乃奉把玉皇大帝的庙宇,俗称“天公观”。该观屡经改建、扩建,规模甚大,清代时总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分为四进,其中第二进为三清殿,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即老子),第三进即祀玉皇大帝的正殿。近代以来,三清殿香火冷落,而正殿香火仍颇鼎盛。正殿有尊高大的土塑玉皇大帝像,围以密帐不让人看,故人们以为玉皇大帝至尊,无人敢塑其像,皆称殿内无像。至本世纪20年代,青年学生破除迷信破门进入而被毁,但庙宇仍保持完整。“文化大革命”期间,元妙观被拆毁改为工厂,今仅存三清殿东壁的残瓦败楞。泉州元妙观是福建省最早的道教宫观,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现正筹备重建。 人们认为玉皇大帝是主宰大地万物的至尊神,因此十分虔诚地恭祀,以祈求人寿年丰,消灾纳福。泉州敬祀“天公”的日子,每年主要有除夕夜子时的“敬天公”、正月初九的“做天公生”、六月十五的“做半年”等,其中以正月初九的“做天公生”最为隆重。人们说正月初九这天为玉皇大帝的诞日,故各家要备牲醴“敬天公”,并于厅堂点“天公灯”,以祈求合家平安、风调雨顺。有的地方早餐吃面线加一对蛋,以示长寿和走运。外出谋生的,大都等候做过“天公生”后才离家。在人生仪礼方面,如出生、结婚、寿辰等喜庆日子,也举行拜大、谢天的仪式。 也许是因为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对人间管理不便,所以人们就说灶神是受玉皇大帝的派遣而降临人间的,其身份相当于玉皇大帝的特派员,职责是维护各家各户的安宁和幸福,并监护各户人家的一举一动。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要与其他神明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奏报民间善恶,故民间对灶神甚为敬畏,尊称为“灶君公”,并要于诸神上天述职前为之“饯行”,称“送神”。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们除备办丰盛菜肴外,还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灶君)司令”;贴纸剪神马于灶上,以让灶神纵马上天;供品中特备麦牙糖,使灶神口甜说好话。人们还为灶神安排了个诞辰日,晋江、惠安等地定在八月初三。安溪则定在八月初一,并说灶神在这一大大清早还要上天“奏好事”,没有休息,因此为灶神庆诞和送行就同时进了。 玉皇大帝听了灶神等神明述职后,稍作准备,过了两天,即腊月二十五日,由诸神陪同,下凡视察人间善恶。疾苦,善者表彰,恶者惩处,俗谓“天神下降”。于是世间凡人又有迎玉皇大帝之举,设香案叩拜,备极虔诚。灶神陪玉皇大帝返回天庭后,至第二年正月初四才与诸神下凡“上班”,于是各家各户又有“接神”之仪。 50年代以来,送接灶神等神明及迎玉皇大帝之俗已极少见。 祈风乞雨 风、雨等自然现象也是民间崇拜的对象。在甲骨文卜辞中,风和雨被视为天帝属下的神灵,《周礼.大宗伯》称之“风师雨师”,屈原的楚辞作品特称风神为“飞廉”和“风伯”,雨神为“蓱”。古代泉州人对风神和雨神的崇拜甚为虔诚,各县都建有风云雷雨等神坛。为了祈求风雨,不少地方还专门建有祠庙,如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于惠安县南门外新亭尾街的龙王祠,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于泉州府治东北虎头山上的风神庙,等等,均为地方官员主持兴建的。而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于南安县署西面的龙王庙,不仅祀龙神,还兼祀风云雷雨师。实际上,泉州人祈求风雨,并不只局限于以上场所,也不都是直接向风雨之神祈求,较多的倒是采取间接向其他神灵祈祷的形式,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如航海者祈风,务农者乞雨。 泉州祈风以宋代为盛,这与当时泉州海上贸易的发达有密切的关系。北宋末年寓居泉州近20年的李邴有记称:“泉之南安有精舍曰延福,其刹之胜为闽南第一,院有神祠曰通远王,其灵之著为泉第一。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宋代泉州祈风有民间祈风和官方祈风两种,《闽书》卷8《方域志》中关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巡辖官陈益随从郡守前往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灵乐祠神运殿祈风的记 载,是我们目前所见明确记述官方祈风的最早记录,而民间前往灵乐祠进行海舶祈风的记载,则早在唐代已有。官方祈风以南宋为多,现存于南安九日山的13段宋代官方祈风的石刻中,南宋即占11段。南宋泉州地方官员对祈风活动的高度重视,说明当时泉州海外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曾于嘉定(1208--1224年)、绍定(1228--1233年)间两任泉州知州的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