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城案例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太古城案例研究 一、基本内容 1997回归后,港府提出每年新建85000个住宅单位的目标,并增大土地供应量。而97金融风暴导致地产市道下滑,房地产的滞后效应导致98-2000年市场供应量持续增多。 1973年底,港府制定官契条例,规定期满土地可自动续期,地税为应课差饷的3% 根据制定于80年代末的都会计划,提出回到港口战略,通过填海扩大港岛空间 十年建屋计划推动了新市镇的发展 城市发展计划 太古城兴建时,并没有刻意遗留古迹,但附近设有海防博物馆,将历史文物加以保存。 保留太古船坞旧址标记以及柏架山部分太古宿舍 历史文化保护 1998年,香港各地产商爆发降价促销战,其后,港府两次停止勾地,试图控制土地供应。 1976年到1980年,政府售地增加179%,土地收益增加8倍 1994年以后,港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压抑楼价,但未能抓紧时间增加土地供应量及公屋数量。 从香港开埠时起,港府就一直执行拍卖式的土地批租政策,在卖地时利用批租契约对土地利用进行管制。 土地 政策 当前(2005年) 项目投资建设时(1975-1985) 细类 比较大类 1.1、项目环境分析 2001年,部分银行作楼宇按揭态度进取,曾有10成楼按的出现,但受到金管局的指引后有调整。 1976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 以解决不够条件申请公屋的“夹心阶层”的住房问题 1992年,政府与银行为抑制楼价将楼按收紧到7成 1973年,颁布临时租金管制法例 1978年,港府又推出“私人参建居屋计划”,将居屋问题逐渐私营化 1997年,特区政府提出“85000个单位”计划,决定扩大土地供量,加快批地程序,解决居民居住问题 1975年以后,港府不再对租金做出管制 1991年,港府颁布8项打击炒楼措施,并向售卖楼花者加增了2.75%的印花税 1972年,港督麦理浩公布“十年建屋计划”,计划兴建72个公共屋村 1987年,调整公屋政策,提出长远房屋政策,提出贷款计划,鼓励自置居所 1970年,港府颁布租金管制条例,以抑制楼宇租金过快上涨 房屋 政策 政策 当前(2005年) 项目投资建设时 (1975-1985) 细类 比较大类 2001年,金管局宣布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监管,各银行可自行制定存贷款利率 1981年10月7日,香港银行的优惠利率已涨到20%的历史最高水平,楼宇按揭利率更升至21% 2005年各主要银行加息到5.75厘至6厘,以应对房价的逐渐上涨 1982年香港地产市场崩盘后,香港银行利率才开始逐步回落 1995年,负利率的情况有所好转,银行相应提高楼宇按揭利率。1997年,汇丰等银行等主要银行将利率提高到9.5%,并相应调高楼宇按揭利率。而金管局则为了防止投机,抽紧银根,香港银行同业一度高达280厘 1980年,里根上台,美国开始用紧缩政策压低通胀,推动香港银行利率飙升 1989年到1994年,因美国减息,香港因为受制于联系汇率制影响跟随减息,期间香港通胀高企,形成银行负利率时期,大量资金流入地产市场投机套利 70年代后期的香港经济过热,通胀率达到15%以上,银行和财务公司开始紧缩信贷,香港的银行利率持续攀升 银行 政策 当前(2005年) 项目投资建设时( 1975-1985 ) 细类 比较大类 区位人口密度为87,342人/平方公里,因为本区更多私人楼宇的兴建,人口密度有所上升 区位人口密度从1976年的47,524人/平方公里上升到1985年的65,575人/平方公里,区位功能由工业区变为住宅区后,人口有较多增长 数量 48%的人口有大专学历 其中白领占63%,专业人士占27% 大部分人从事服务业与商业 在北区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30% 人口结构随房地产的开发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太古城的开发,鰂魚湧区慢慢成为中产阶级的主要居住区,除了康山居屋以外,鰂魚湧区的私人屋苑均有较高质素,使整个区的平均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都有上升 人口结构 5年内迁入住户不足15%,人口已基本稳定 太古城已成为香港中产阶级的聚居区 鰂魚湧原为工业区,主要居民为工人及管理人员,兴建太古城后,居民增多,由于太古城定位较高,整个区的人员质素也有很大变化 人口变迁 区域人口 1989年,地铁与东区海底隧道相连,地铁从观塘线延长至鰂魚湧,同年,东区走廊兴建完成,车道扩宽,太古城周边英皇道、太古道公交线路发达,目前,太古城段已成为一个交通枢纽 在太古城兴建初时,只有数条巴士交通。1985年,地铁港岛线金钟至柴湾段通车。 区域交通  已建成的太古城绿化率较高,路网发达,交通方便,各屋苑自成一体,隐私较强 土地利用规划按批租契约要求进行太古城批租契约未指明土地用途,规划较自由   土地利用规划 当前(2005年) 项目投资建设时( 1975-1985 ) 细类 比较大类 由于东区海底隧道的通车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