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业信息披露中的勾结问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勾结问题 平新乔* 平新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 平新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北京100871, E-mail:xqping@. **李自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99级本科生。 在本项研究过程中,魏军锋进行了若干数据的整理,袁硕与郝朝艳参加过讨论,我们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中的全部错误由作者负责。 提 要 我们的分析揭示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购买独立会计原则”这种事件发生的区间,是稽查概率(P)、惩罚力度(m与n)与国家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to,比如净资产收益率要达6%以上)的一个函数。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会愿意让中介虚报,也并不是所有的中介都愿为上市公司虚报。虚报作为一种纳什均衡,一般会发生在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附近的一个小区间内,该区间的下限由中介(会计事务所)来把握,而该区间的上限则由上市公司决定。并且,这个假冒的上市公司的质量信号发生的区间,对于to来说,并不是对称的,在to(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6%)以右冒假的区域会大于在to以左冒假的区域。我们还讨论了信息披露冒假事件对于市公司质量分布表现形态所发生的歪曲,证明了, 如果说真实质量落在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t0的左右两侧内时,虚假披露便会发生,那么,一经中介机构以T*的形式披露,则T*作假的区间一般发生在t0以右,这进一步锁定了虚假信息发生的分布区间。假报会使会计年报呈现出来的上市公司的质量分布相对于真实的质量分布发生均值向右平移,方差收缩变小,这对估算会计报告中包含的有关上市公司质量分布的水分与泡沫,也许会有贡献。 关键词:信息披露(Information Revelation)、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ies)、质量(Quality) JEL Classification:D82,G28,G38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勾结问题 一、导论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在公司质量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事实上存在着许多金融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投资银行、股票承销商、信用等级评级机构、甚至风险基金,为公众提供关于上市公司质量的各种信息。但是,不少会计事务所和会计人员造假账,出具虚假财务报告,为企业包装上市,已成为危害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乃至个经济秩序的毒瘤。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这些神话的破灭,每一家都有注册会计师参与其中。“购买会计原则,劣币驱逐良币”已成了金融监管与治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来,上市公司为了在股市上建立自己的声誉,是需要金融中介机构披露信息。而为了向公众发送信号,企业理所当然地要为会计事务所、投资银行等这样的中介机构支付费用。因此,上市公司与中介之间存在交易,这是正当的。从理论上需要研究的是,这种交易在什么条件下由正常转化为不正当的?难道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会愿意造假吗?难道所有的金融中介在信息披露中都会出卖独立会计原则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什么样的上市公司会不惜重金去购买会计原则?面对什么样的公司与什么样的交易条件,金融中介机构会出卖独立原则?这里所谓的“条件”,实质上涉及到整个上市公司的样本质量与金融监管体系中的惩罚机制,也涉及到我国证券市场上融资与再融资的一系列体制性规则。 直观地说,一个公司上市以后,其信息披露的效果,不仅与其资产价格的涨落相关,而且与再融资的资格直接相关。在目前的中国股市上,由于红利分配并不普遍,投资者的回报往往是通过扩投、配股中股权配送的方式实现的,因此,信息披露的直接效应一般是更多地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的资格相关。在我国,上市公司传统的再融资方式包括股权方式、半股权半债券方式与债权方式,但以股权方式,即配股与增发新股的方式为主。在1992年至1993年,配股资格相当宽松。1994年,国家证监会发布实施《公司法》以规范上市公司配股的通知,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连接三年盈利,净资产收益率平均10%(对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可以略低于10%),方可配股。1999年证监会对配股条件进一步放宽,规定对农业、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高科技等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平均低到9%,但任何一年最低不能低于6%,方能配股。2001年,证监会又下调了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标准,规定,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才能配股。 于是,净资产收益率这一关键信息的披露,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资格(6%的净资产收益率)息息相关。这一体制上的规定,会不会产生人为的信息披露,使净资产效益率的频率分布偏离通常的正态分布呢?根据2001年上市公司年报所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用roe表示)所作的散点图,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上海交易所市场散点图,还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散点图,上市

文档评论(0)

ipad0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