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推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经验.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推结合治疗中风偏瘫 的临床经验介绍 2008年青岛针推学术研讨会 讲座提纲 山东中医药大学 王国才 2008年10月于青岛 概 述 中医学认识 中风以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善行而数变的风的特征相似而得名。 一般认为本病由外受之风、内生之风,或忧思恼怒、饮食失节、恣酒纵欲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为主要症状。 猝然昏仆:古代有“仆击” 、“大厥” 、“薄厥”之称;半身不遂:古代有有“偏枯” 、“偏风” 、“痱风” 、“身偏不用”等称。 概 述 现代医学认识 中风病,又名“脑卒中”。是由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颈椎病、血液高粘滞综合征、A型行为及恶劣气候等原因所引发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拴塞、高血压脑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意外所致。 中西医有关中风偏瘫文献复习 中医学有关中风偏瘫的相关文献回顾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与治法的认识和医疗技术?有其逐步发展与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唐宋以前,以正虚邪中为主要病因病机。 金元时期,倡火、风、气、痰内因为患。 明清时期,主虚、风、瘀致病说。 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灵枢》提出:“其有三虚而偏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又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还说:“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汉代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为本,导致风邪乘虚侵入人体。提出“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 隋代医家都认为中风是外受之风引起。《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风偏枯者,受于风湿之邪”等等。 唐宋以后,则以“内生之风”为中风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强调中风的发生,是由内虚、阴阳失调而致,可谓中风病因说的一大转折。 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金元以后医家们各言其一,各持己见。 《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中风瘫痪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 朱丹溪则认为痰生热,热生风。 明代吴崑综合金元时期医家的学术观点,对中风病因作了较详细叙述:“风者,百病之长,得天行之象,故其发也暴。然上世论风,主于外感;乃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湿;而未世之论纷然矣。” 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分类,率先提出了以外受风邪为“真中”,以内虚生风为“类中”之说。并强调:“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说明中风是由于人体自身的病变而引起的。 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至明清,医家对中风的认识更趋全面。 张景岳认为,风有真风、类风,不可不辨。提出“内伤积损”的观点。 王肯堂提出:“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损伤心脾”,说明饮食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清代沈金鳌认为肥人多中风,阐述了人体体质类型与中风发病的关系。 叶天士结合临床经验,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导致“内风旋动”的发病机理。 王清任却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而成。 由此可见,中风病的病机较为复杂,涉及五脏、经络、血脉等。根本原因多半是内伤积损所致。 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辨证论治的认识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历代医家极为重视。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仆击偏枯”即是实,而“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金匮要略》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 隋代巢元方将中风分为中风候、风癔候、风口候、风痱候、风偏枯候等加以辨证。 唐代孙思邈将中风分“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类。 清代《医学心悟》提出中风按心、脾、肾三经分经辨证。 沈金鳌则认为按病变部位浅深和病情的轻重来讨论中风症候分类辨证较合适。 这些方法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代医家对中风偏瘫的治法的探讨 中药汤剂疗法 偏瘫其他疗法 古代文献中的导引及运动疗法 古代文献中的针灸疗法 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 始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 ,以脉证相随,方药互参形成的“侯氏黑散”、“风引汤”。 唐代《千金要方》的大、小续命汤等,创立了治疗中风的方药。 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 两宋金元时期,中风病的治法,已形成一定规模。 刘河间认为卒中瘫痪多因将息失宜,五志过极,肾水虚衰,心火暴甚所致,治法注重清火。 朱丹溪则认为中风病为血虚有痰,应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衄。 王肯堂认为治中风要先辨闭脱症,才可施治。 张景岳论及中风,有“凡治风之法,宜察浅深虚实,及中经、中脏之辨,然中风半身不遂,大抵属气虚”之说。 历代有关中风偏瘫的治法方药的论述 《医宗必读》认为治中风“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原为闭证设,若施之脱证,如人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