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大学
JOURNALISM BIMONTHLY 2017 4 144
·新闻业务· 年第 期 总第 期
在“自由”与“尺度”之间:特稿的
实践之维
——基于对李海鹏系列作品的考察
刘 勇 邹君然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本文立足特稿生成的微观视角,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被誉为“中国新闻业的最
【摘 要】
佳特稿记者”的李海鹏19篇特稿文本的文体特征与叙事特色,并结合其实践经历与专业认知,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是:
“特稿中的文学性与新闻性如何呈现,记者如何在‘自由’与‘尺度’之间‘提纯’并实现文学与新闻的平衡”。研究
发现,特稿所具有的文学与新闻双重特质,“投射”到记者的特稿实践中,即表现为记者在文学境界、技巧与新闻理
念、规范之间的博弈,二者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都是特稿作为公共知识和读者接受对象存在的社会诉求。
特稿;文体;李海鹏;文学;新闻
【关键词】
G212.2 A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特稿”(Feature)是一个地道的“舶来品”。1978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新增“特稿写
作奖”(Feature Writing),特稿逐渐受到西方新闻界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该奖的译
介,“特稿”作为一种新型文体形式传入我国,但国内新闻学术界一度将其等同于本土的“报告
文学”“通讯”“特写”等文体形态,对其界定也众说纷纭。1995年,《中国青年报》创办“特
稿”专版《冰点》,连续刊发了诸如《北京最后的粪桶》《五叔五婶》等一大批优秀特稿作品。
此后,新兴的晚报、都市报纷纷设立“特稿部”,由此带来新时期特稿的第一次繁荣。2003年,
名记者李海鹏撰写的《举重冠军之死》被视为《南方周末》历史上第一篇“特稿”,该报之后设
立“特稿版”,开启了“中国式特稿”的探索之路,设立专门版面,定期刊发稿件,特稿作为一
种文体的合法性逐渐彰显。随后,《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智族GQ》《时尚先生》等杂志以
及大量新媒体平台都开始介入特稿生产,特稿遂成为近年来新闻界最为热衷的新闻文体之一。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样式,特稿兼具了文学与新闻的双重特质。一方面,文学性是区别特稿
与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标志,“一篇杰出的特稿首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1]
另一方面,特稿毕竟归属新闻的范畴,自然必须遵循新闻文体的基本规范,“就算你有太平洋那
么多的技巧,也只能装在新闻这只小瓶子里。”[2]于是,特稿常常凸显出文学与新闻之间的巨大
张力,因为“文学可以探索无疆界,新闻却不得不受制于职业规则”。[3]当这种张力“投射”在
记者的文体实践上,就表现为“自由”与“尺度”之间的博弈。
所谓“自由”,强调特稿的文学面向,亦即“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境界、个性得以恣意挥洒
[作者简介] 刘 勇,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博士
邹君然,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4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史研究(1949-2012)”(项目编号:13CXW005)。
[致 谢] 感谢“安徽省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xyqZD2016006)对本研究的支持。
47
的写作状态、文学技巧能够得到充分运用的写作实践;所谓“尺度”,强调特稿的新闻面向,呈
现的是记者在文体实践中对新闻专业规范的遵从。换言之,记者的特稿实践就是在此二者之间进
行“提纯”——“提纯就是个浓缩的过程,结构、情节、起承转合,包括文字,所有的要素都可
以集中在一个尺度里,碰撞、冲突、跌宕,文章自然就会变得好看起来。”[4]由此延宕出的问题
是:特稿中的文学性与新闻性是如何被呈现的?记者如何在“自由”与“尺度”之间“提纯”并
实现文学与新闻的平衡?我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