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谈起.pdfVIP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谈起.pdf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谈起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 聚居状况谈起 作者:侯旭东 【内容提要】 本文钩勒了汉魏六朝时期人们生活中由父系、母方并重到父系意识独领 风骚的发展脉络。首先通过分析汉魏六朝时期母方亲属在法律与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揭示了这一时期母方亲属的影响。指出当时史书中所说的“宗族”“九族” 有多种含义, 不可尽理解为 “父系继嗣群体”,其中也会包含母方与妻党。其次,通过研究时人“姓氏” 使用与父系祖先意识、父系继嗣意识的发展指出这一时期父系意识正在成长中,初步形成了 父系“宗族”观念,但尚未出现后代意义上的父系“宗族”组织。作为“父系继嗣群体”的 “宗族”是在汉代以降至宋代千余年的漫长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汉魏六朝正处在这一历史 性转变的开始。产生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是朝廷与儒生力量的推动与引导,由上至下 缓慢扩展。 【关键词】 汉魏六朝 母方亲属影响 父系意识 宗族 九族 姓氏 目录 引子 北朝村落居民的构成 一 汉魏六朝母方亲属的作用与九族、宗族的含义 1.西汉初律令中的母、妻地位 2.日常生活中的母方亲属 1)同母关系受重视 2)外家抚孤 3)舅甥关系密切 4)外家亦称“骨肉” 3. 九族、宗族的多种含义 二 父系意识的发展 1.从“妄变姓氏”到子从父姓 1)汉代“得姓”与“改姓”:事例与儒生的态度 2)儒生论“姓” 2. 1)父系祖先记忆的发展:从儒生到百姓 2)父系继嗣意识的成长:绝后到过继与禁异姓收养 三 结论 [1] “村落”是北朝时期城镇以外人们生活的主要聚居地。[2]关于其中人口的构成与背景, 一向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将作初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以往对“宗族”的基本看 法,讨论自西汉到北朝百姓“宗族”观念的发展变化。为简便起见,文中将“两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称为“汉魏六朝”。 引子 北朝村落居民的构成 关于村民的构成,文献中无具体的记载。造像记中倒是不乏相关信息,可一窥当时的情 况。综合考察造像记,特别是题名部分的记载,根据姓氏,从男子的角度统计,可以看出当 时村落居民的构成大体存在两种类型:一是以一姓为主,一是多姓混居。 1 前者可以以北魏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涿县当陌村为代表。这是一个以“高”姓为主的村 子,村民于北魏景明四年(503年)四月二日,与次年(504年)三月九日两度组织起来兴造 佛像。前一次由高伏德、刘雄率领,约三百人参与;后一次由高洛周领头,约七十人参加[3]。 在记述这两次造像活动的造像记中详细记录了参与者的姓名,分析这些人的姓氏,可以看出 “高”姓占绝对优势。高伏德造像参加者的姓氏构成如下: 姓 高 刘 史 张 董 赵 李 宁 程 王 杜 陈 宋 庞 郝 崔 吕 姜 平 人 190 16 4 9 2 1 7 2 1 5 1 2 1 1 1 1 1 1 1 数 此外还有比丘8人、比丘尼2人,高氏妻子3人,姓氏脱落者至少7人,共计不少于267人 (其中女性5人),其中“高”姓占男性村民72%以上。如果此次造像的参加者占全部男性村 民的多数的话,当陌村中一定是以“高”姓为主。 又如在今天山西芮城附近的一个村落似乎都是由陈姓居民组成,北周天和元年(566年) 二月八日的“合村长幼造像”中,除邑师与比丘外,姓名可辨的参加者均为“陈”姓佛徒。 [4] 另一种情况是多姓聚居同一村落内。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青州北海郡都昌县新王村。根据 东魏武定二年(544年)的王贰郎二百人造像题名,王姓参与者不足一半,[5]可知此村居民 中似乎不是一姓为主。与此相近的还有位于今天山西阳曲的洛音村,山西平定的安(阿)鹿 交村等。[6] 两种聚居形式是自然产生的,也是普遍存在的[7]。由于同姓聚居长期受到学界的关注, 并围绕此形成不少重要的论断,以下主要对此做进一步的讨论。 从文献记载看,同姓聚居是常见的现象。十六国前赵时“徙秦州大姓杨、姜诸族二千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fa童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