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博簡(九)《陳公治兵》研讀劄記(二)
(首發)
曹建敦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簡文:不智(知)亓(其)啓卒夌行述(遂)入王卒而毋(止)帀(師)【簡七】徒虖?
“啟”,故書多訓為開,此處有表示在前之意。 于省吾先生對“啟”字論述尤詳,參《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287—291頁。《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啟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疏為右。”孔疏:“凡言左右,以左為先,知啟是左也。名之曰啟,或使之先行。《詩》云:‘以先啟行。’服虔引《司馬法·謀帥篇》曰:‘大前驅啟,乘車大晨,倅車屬焉’。”《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啓行。”鄭箋:“二者及元戎,皆可以先前啓突敵陳之前行。”《後漢書·岑彭傳》:“彭殿為後拒。”李賢注:“凡軍在前曰啟,在後曰殿。”《逸周書·武順》:“
于省吾先生對“啟”字論述尤詳,參《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287—291頁。
“夌”,原考釋者釋作“”,讀為“垂”,誤。此從程燕釋, 程燕:《讀上博九劄記》,簡帛網,2013年1月6日。讀作陵,字或作凌。《楚辭·國殤》:“淩餘陣兮躐餘行。”王逸注:“淩,犯也。”《文選·司馬彪〈贈山濤〉》“上淩青雲霓”,李善引《蒼頡篇》曰:“淩,侵也”《國語·吳語》:“大夫國子興其眾庶,以犯獵吳國之師徒。”先秦治兵或戰鬥中,爲了保證陣行的整體戰力,要求部卒行列整齊,不得亂行。《孫子兵法·地形篇》:“陳兵縱橫曰亂。”《墨子·
程燕:《讀上博九劄記》,簡帛網,2013年1月6日。
《國語·晉語五》:“趙孟使人以其乘車干行,獻子執而戮之。”
簡文:安得其(猨)旗?
先秦旗幟,縿是旗面的主體,上繪有與其等級相稱的畫章(物象)。《儀禮·鄉射禮》:“旌各以其物。”《國語·吳語》:“審物可以戰乎?”韋昭注:“物,旌旗物色、徽幟之屬。”《周禮·春官·司常》記載有所謂“九旗”,其畫章有 “日月、交龍、熊虎、鳥隼、龜蛇”等。河南淮陽馬鞍塚戰國晚期車馬坑出土的紅色貝旗,是以貝殼綴成的花瓣紋為畫章,旗一面每組用八枚海貝,旗另一面每組用四枚海貝,用線綴成四瓣的花紋,排列整齊。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陽馬鞍塚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0期,第13頁。先秦時,亦或以旗幟上面所繪的物章命名旗幟,如《左傳》記載有“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區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陽馬鞍塚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年第10期,第13頁。
先秦田獵以及軍事行動,皆建旗。《周禮·春官·司常》:“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侯建旗,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裏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旞,斿車載旌。”鄭玄注:“皆畫其象焉,官府各象其事,州裏各象其名,家各象其號。凡祭祀,各建其旗。會同、賓客亦如之,置旌門。大喪,共銘旌,建廞車之旌,及葬亦如之。凡軍事,建旌旗;及致民,置旗,弊之。甸亦如之。”
先秦戰爭中,多有得對方戰旗之舉。《尉繚子·兵教上》有“戰勝得旗”之說。《左傳·哀公二年》:“鄭人擊簡子中肩,斃于車中,獲其蜂旗”,“及鐵之戰,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蜂旗于子姚之幕下,獻,曰:請報主德”。簡文之“猨旗”,應指繪畫有猨作為物章的旗幟。簡文意指,因楚師不繼,怎麼能獲得敵人的旗幟呢?即未能取勝。
簡文:澫(烈)【簡13】以戕士,乔(高)山以退之。
整理者將“戕士”與“喬(高)山”連讀,可商。茲據文意改讀為“澫(烈)以戕士,喬(高)山以退之”,並與簡13 拼接。
“以”,承接連詞,與“而”同。如《易·豫卦·象傳》:“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經義述聞》王引之按云:“下‘以’字,而也。”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9頁。之,語助詞,古書常見。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31—732頁。如《左傳·莊公十年》:“公將鼓之。”《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興之矣。”上幾例“之”用於不及物動詞後,起調整音節的作用。古代兵家要求退卻時要像山一般穩重,沉著冷靜。如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十陣》云:“山而退。”《吳子·應變》:“守以強弩,退如山移,進如風雨。”退卻之時最易導致陣行混亂從而遭到敵人攻擊,所以要求退兵時要井然有序,《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晉楚邲之戰,士會“殿其卒而退”,即其例。今日習語“兵敗如山倒”,可與簡文反觀。另,古人亦多以山立來形容人的穩重行為或狀態。如《禮記·玉藻》:“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9頁。
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31—732頁。
簡文:檐(擔) 簷字考釋參于省吾先生《鄂君啟節考釋》一文,載於《考古》
簷字考釋參于省吾先生《鄂君啟節考釋》一文,載於《考古》196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