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docVIP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6课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校名师推荐………………………………………………… PAGE PAGE 1 第6课 绚丽多彩的古典戏曲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京剧的特点。(重点) 一、从参军戏到元杂剧 1.戏曲的产生:中国戏曲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批专门从事乐舞戏谑的艺人,称为优伶。唐代产生了“参军戏”,演起来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2.元杂剧 (1)形成: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艺术特色:专为表演历史故事而服务的演出形式,具有严格体制和独特艺术风格;一般分为四折一楔子,角色分为旦、末、净等。 (3)代表作家及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最为著名,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戏的产生,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元代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推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1.中国古代戏曲盛衰的原因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提示 (1)兴盛的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②适应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③具体的政治环境。 (2)衰落的原因:形式僵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3)启示:①艺术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需要,要不断进行创新。②一切艺术形式首先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也必须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否则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近代百戏之祖”——昆曲 1.形成与发展 (1)形成:元朝末年,在江浙一带兴起了南戏,明代发展为传奇。到明中期,逐步形成四大声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 (2)发展: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加以改革,形成新昆腔;梁辰鱼利用新昆腔创作《浣纱记》,大获成功。形成新昆腔一统传奇的局面。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鼎盛: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新作品层出不穷。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戏曲家朱素臣的《十五贯》都是昆曲名作。昆曲是“近代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产生与发展 (1)乾隆年间,地方戏曲继续发展,昆曲日渐衰落。 (2)乾隆末年,南方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3)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艺人进京,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后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4)清末,京剧走向成熟,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大剧种。 2.表演特色 (1)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以唱、念、做、打为艺术手段。 (3)音乐以二黄和西皮为主,使用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 (4)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5)多采取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3.地位:京剧成为“国粹”。 2.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戏曲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图一 元代杂 图二 京剧 剧陶俑    脸谱 提示 地位:图一中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图二中的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3.京剧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在内容上,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2)在分工上,包括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3)在动作上,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主题 古典戏曲的发展历程 1.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史料 《西厢记》第一次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社会响亮地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 [问题思考] 史料反映了什么戏剧形式?并指出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为什么说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 成熟? 答案 元杂剧。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对社会不满的宣泄。它把诗词、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 2.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 史料 一种集合歌、舞、诗、戏的精致优美表演形式,一种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一出爱得死去活来的爱情悲喜剧,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手打造文化工程青春版《牡丹亭》先后在台湾、香港和苏州、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场场爆满,而且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被称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盛事。2006年昆曲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问题思考] 结合元杂剧和昆曲的特点,你认为中国古代戏曲有哪些特点? 答案 (1)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中国古代戏曲的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等方面。 (2)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歌舞的手段。 (3)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 (4)取其意而弃其形的写意手法。 3.京剧的发展 史料 “四大徽班”为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俱为徽调著名戏班。据载,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帝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