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docx

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七年级1--16课).docx

. PAGE PAGE 28 .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 ——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 守身自爱 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违法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 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 二、新课教学: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 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礼记?曲礼上》 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 译:孝子不潜伏在暗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 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吕氏春秋?孝行》 注:遗:留。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 三、思考讨论: 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结合所学,査一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失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孔子的学生曾参(即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有一天,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曾点正好看见,于是,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曾参当场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过来。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放心。 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找不到。平日舜受父亲的小杖责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 五、积累与感悟: 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论语?卫灵公》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证认识古人的孝道。 第二课 手足情深 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以兄弟为例,要做到“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兄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 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 二、新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