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关联性研究.docVIP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关联性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关联性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对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影响作用,为今后病因学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6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子宫内膜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的ER、PR含量。结果 观察组子宫内膜息肉组织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中的ER表达低于对照组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对象的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中的PR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和PR表达失衡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存在关联性,特别是低表达的PR可能参与了息肉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息肉(EP)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它是由间质、腺体、厚壁血管共同形成的突出于宫腔内的病变 ADDIN NE.Ref.{9A3A105B-22A5-4C14-BDB5-71C556968DC3}[1],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基底层子宫内膜表面覆盖不同厚度有功能的内膜,可见腺体增生,间质纤维化以及大量成簇的厚壁血管 ADDIN NE.Ref.F299-44D9-86E9-25168E2E5720}[2]。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高达34% ADDIN NE.Ref.{F6018E37-1514-4D59-8AC6-0B4E304D3A1D}[3],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同时具有一定的恶变风险 ADDIN NE.Ref.{7A416F82-3B74-4E90-9A00-4B30F0CBBCAE}[4]。由此可见,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从而控制并减少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与患病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子宫内膜息肉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作对比,研究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ER、PR的关联性,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病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东莞康华医院住院部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对象,所有对象均经宫腔镜检查,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同期选择其它因病手术或诊刮患者,病理诊断为正常子宫内膜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两组患者均无内科合并症、妇科生殖器官疾病,月经周期正常,术前3个月内均无激素用药史。观察组对象均为育龄期妇女,最小28岁,最大45岁,平均(35.2±4.3)岁;对照组对象也均为育龄期妇女,最小30岁,最大43岁,平均(34.3±3.7)岁。比较两组对象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9,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于月经干净后3-5天经宫腔镜获取息肉组织。对照组患者于月经干净后3-5天经宫腔镜获取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的ER、PR含量。 1.3 标本测定 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标本测定,步骤如下:于标本取出后固定1小时,进行脱水、浸蜡、石蜡包埋处理,之后对石蜡块连续切片,采用二甲苯进行脱蜡处理,梯度酒精脱水,利用高压进行抗原修复,然后加入ER或PR鼠抗人单克隆抗体,放入冰箱,温度调节为4°C,留置过夜,充分洗涤后运用二氨基联苯氨进行显色处理,在此之前加入二抗、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然后用苏木素进行复染,二甲苯透明,最后用中性树胶进行封片。 1.4 结果判定 运用显微镜观察并判断ER、PR的染色强度与范围,镜下显示细胞核着色为黄色或棕黄色,采取半定量评分标准,等级标准如下:0分代表基本不着色,1分代表淡棕黄色,3分代表深棕黄色,着色介于淡棕黄色与深棕黄色之间记为2分;在每张切片中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数进行评分,标准如下:阳性细胞百分数小于5%记0分,介于5%至20%之间记1分,介于21% 至50%之间记2分,≥51%记3分。最终评分由染色强度与范围评分相加而得。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子宫内膜息肉组织和对照组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中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中的ER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对象的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中的PR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ER与PR在两组对象中的表达情况(分) 组别 例数 ER PR 腺上皮细胞 间质细胞 腺上皮细胞 间质细胞 观察组 60 3.164±0.736 3.099±0.731 3.049±0.703 2.849±0.699 对照组 60 3.107±0.719 3.114±0.679 3.553±0.

文档评论(0)

yu84589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