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声经颅多普勒报告单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标准:第一部分——检查方法(1) 徐晓彤1,李囡馨2,韩英2,林金嬉3,王桂红3,华扬4 【摘要】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各个医院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国际专家组织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开始规范TCD的操作方法,统一诊断标准,确定使用范围。第一部分介绍脑血管疾病的频谱TCD检查。颞窗常用于观察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C1段及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眼窗用于观察眼动脉和ICA虹吸部;枕窗用于观察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尽管Willis环的构成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但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还是应该评价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M1段[大脑中动脉M1段中点的深度位于50mm处,平均长度约16mm],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后动脉P1~P2段,前交通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近段、中段、远段。经下颌下窗检测颈段ICA远端可以计算VMCA/VICA比值或Lindegaard指数,用于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程度。诊断性TCD检查的目的是探查上述动脉节段的特征性频谱,确定动脉血液流动方向,计算脑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对于频谱多普勒和具有M-模的超声装置来说,建立标准化的检查程序,诸如选择探头的位置、角度和深度及血管的区分等,将有助于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管疾病;操作指南 自从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明以来,这项技术在临床的使用不断扩展。但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TCD检查程序、需要检测的血管数量、常规使用的深度范围以及报告形式各有不同。鉴于血管检查的重要性,有必要制定标准化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TCD专家和美国神经影像指导委员会及国际神经超声组织的成员完善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南。本文将介绍由脑血管疾病领域的TCD专家组所推荐的操作标准。 1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技术 TCD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RuneAaslid报导了利用单通道频谱TCD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操作过程中使用了颞窗、眼窗、枕窗及下颌下窗。完整的TCD检查不仅要评价双侧脑血管,还要利用上述4窗分别探查前循环和后循环的血流情况。颞窗通常是用来探查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或颈内动脉C1段的血流信号。眼窗用于眼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部检查。枕窗则通过枕骨大孔来观察椎动脉远端和基底动脉。 脑血流动力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内部相互依赖的系统。尽管每段血管都有自己的特定深度范围,但是应该意识到它们的形态学表现、血流速度以及搏动情况会因解剖变异不同,因Willis环或其它部位的血管出现疾患而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无论是脑缺血还是存在卒中风险,以及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有痴呆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施行完整的诊断性TCD时,均应检查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M1段,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后动脉P1~P2段,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椎动脉,基底动脉近段、中段、远段。尽管没有额外要求一定要对血管分支进行检查,例如大脑中动脉的M2段,但指南强调只要诊断需要就应该实施完整的TCD检查。由于头颅大小不同及存在个体差异,上述各段血管的检测深度彼此之间会有重叠,或者位置比叙述的更深,例如BA近端深度可能达到85mm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通常会使用下颌下窗测量ICA远端入颅前的血流速度,计算VMCA/VICA比值或Lindegaard指数。但是ICA血流速度稍有降低便会影响计算结果,血管痉挛的程度也会因此而被高估。 图1TCD检查的声窗、需检测的血管及成人的检测深度范围D中实箭头表示正常血流方向;探头旁的实箭头在F中表示探头移动,在B中表示声窗的位置;血管旁的空箭头提示深度改变后的取样位置为了缩短使用频谱TCD寻找声窗和判定各个血管节段的时间,经颞窗及枕窗检查开始时可将功率调至最大并采用较大的取样容积。尽管这种方法表面上违反了最小剂量原则,但这样做可以缩短寻找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声窗的时间,缩短整个检查所需的时间,降低患者总体接受的超声曝光量。超声操作者可能更愿意开始时使用M-模多深度展示或5~10mm的较小取样容积,这有助于血管的识别,找不到声窗时再加大取样容积。如果在输出功率100%时颞窗血流信号很容易采集而且信号强度高, 就应减小输出功率和取样容积使患者的超声曝光量降低到最小。经眼窗或囟门检查时应使用低输出功率(10%)。 诊断性TCD检查通常使用3~5s的快速屏幕扫描以显示波形及频谱的细节,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分析。基线放置在屏幕的中间以便显示双侧信号。如果血流速度高,就需要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