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传染病的定义: 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体内有病源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传播,经水、食物、苍蝇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土壤传播) 。 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如幼儿、老人。二、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组病毒引起,经飞沫或被疱疹浆液污染的物品传播。冬春季多见。婴 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病后获得终生免疫,到成人期有 20%的人可发生带状疱疹。 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在 39℃以下;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发热 1-2 天出现皮疹,皮 疹以躯干、腰、头皮多见,四肢稀少,呈向心性分布;常成批出现,在同一时期可见斑丘 疹、疱疹、干痂。口腔粘膜、咽部、眼结膜也可见皮疹,破溃后形成溃疡。脱落后不留疤 痕。 应隔离至患儿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隔离期注意观察有无皮疹。 预防: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变干后为止。对密切接触儿检疫 21 天;室内注意通风,可用紫外线消毒;对正在用激素、免疫制剂的患儿进行被动动免疫或接种水痘疫苗。 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 一般经由飞沫传播。 13 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高。 临床表现, 可有突然发烧(通常为 39° C或以上),干咳,肌肉疼痛,头痛,咽喉痛,极度疲劳,流鼻涕或鼻塞,恶心、呕吐和腹泻(多见于幼儿,主要是来自外部刺激等因素,天气冷暖变化时发生较多。这是由于冷空气对肠胃刺激,再加上生活习惯不正常,不良饮食等) 隔离期:自发病后 5 天内,至流感痊愈后。 观察内容:咳嗽、流涕等流感症状。 预防: 良好的卫生可以帮助预防感冒并阻止流感病毒在家庭中的蔓延。 (1)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掩住口鼻; (2)把用过的纸巾扔进垃圾桶,然后用抑菌洗手液彻底洗手; (3)饭前便后要洗手; (4)适当运动,及时增减衣物,吃好早餐; (5)经常接触的家居表面要定期清洁消毒,尤其是门把手、扶手和水龙头; (6)避免与感冒或流感患者近距离接触; (7)着凉后,立马到暖和的房间,同时喝点姜汤或热牛奶等。 流行性腮腺炎 病因:腮腺炎病毒 传播途径: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临床表现: 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大肿大,边缘不 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 张口或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偶尔有腮腺始终不肿者。 隔离期:患儿腮腺完全消肿后一周。 (病程两周左右) 观察内容: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或单、双侧腮腺肿胀。 预防: (1)隔离患儿至腮腺肿完全消失后一周,对密切接触者观察 21 天。传染病流行期间 应加强晨检、全日观察,早期发现病儿,及时隔离;观察期不能接受或转出儿童。 (2)腮腺炎流行季节,儿童活动室、卧室勤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3)药物预防:可板蓝根冲剂连服 3~5 天。 (4)预防接种:可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麻疹 病因:麻疹病毒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多发。 易感者:婴幼儿多见,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前驱期:中度以上发热,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病后 2~3 天可见口腔麻疹粘膜斑(科氏斑) ,为小白点周围有红晕,并有粘膜充血,最有早期诊断 价值。 (2)出疹期:发热后 4~5 天开始出疹,自耳后,发际向面、颊、躯干几四肢蔓延。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随皮疹增多、增密,常呈暗红色。重症 可出现出血性皮疹。随着皮疹出现,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达 40℃,是麻疹的极期。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体温下降,症状减轻,疹退后留 有棕色色素沉着斑。 (4)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注射丙种球蛋白者,症状轻,表现不典型。 隔离期:无合并症者,出疹后 5 天。 观察内容:注意疹退情况 预防: (1)隔离患儿至出疹后 5 天,合并肺炎时延长至 10 天。密切接触者观察 28 天,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观察 21 天。 (2)对患儿所在班级进行消毒:紫外线照射。因麻疹病毒不易在体外生存,所以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后只需在室外流通空气中阳光照射 20~30 分钟,即可自然消毒。 (3)预防接种:按免疫程序给患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猩红热 病因:溶血性粘球菌 A 组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冬春季多见。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 易感者: 2~8 岁儿童多发,因型别多,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可再次感

文档评论(0)

bc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