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电力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多品位余热综合发电技术的应用研究
PAGE \* MERGEFORMAT 2
上海电力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多品位余热综合发电技术的应用研究
上海电力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PAGE \* MERGEFORMAT 42
PAGE \* MERGEFORMAT 41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目 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TOC \o 1-3 \h \z \u 第一章 绪论 h 1
1.1 余热发电背景、发展及意义 h 1
1.2国内各行业余热利用现状 h 1
1.2.1纯低温水泥余热发电利用 h 2
1.2.2焦炭行业余热利用现状 h 3
1.2.3钢铁行业余热利用现状 h 3
1.2.4 浮法玻璃生产余热利用现状 h 3
第二章 多品位余热综合发电技术的应用研究介绍 h 5
2.1 余热发电的基本原理 h 5
2.2我国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 h 5
2.2.1低温低压系统 h 5
2.2.2次中温中压系统 h 7
2.2.3 闪蒸余热发电技术 h 9
2.2.4 单压进汽、双压补汽、闪蒸补汽热力系统比较 h 11
2.3余热回收发电的效益分析和前景预测 h 12
2.3.1经济效益估算 h 12
2.3.2 社会效益预测 h 13
第三章 余热回收发电系统主要设备及系统配置 h 14
3.1 余热锅炉 h 14
3.2 汽轮发电机 h 14
3.3 热力系统 h 15
3.4注意事项 h 15
3.5 经济评价及投资分析 h 15
3.6 余热系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h 16
3.6.1热力循环系统问题 h 16
3.6.2 各余热锅炉进出口废气参数选取的问题 h 16
3.6.3预热器出口废气温度的选取问题 h 16
3.6.4 预热器余热锅炉漏风问题 h 17
3.6.5 预热器余热锅炉进出口废气管道阀门设置问题 h 17
3.6.6汽轮机组问题 h 17
第四章 闪蒸做功计算和钢厂烧结余热发电应用分析 h 18
4.1一级闪蒸复合发电系统的做功计算 h 18
4.1.1 闪蒸扩容基本原理 h 18
4.1.2 闪蒸后低压蒸汽做功 h 18
4.1.3 进入汽轮机主蒸汽做功 h 19
4.2 某钢厂烧结环冷机余热发电应用分析 h 20
第五章 结论 h 23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