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的社会工作理论.ppt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视角下的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王笑虹 2011020719 生态视角是一个整合了不同人类行为和社会实践理论的宽泛框架,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折中的社会工作知识与实践基础。 ——格林,1999 思 考 生态系统理论深受学者们推崇,顾名思义该理论是将系统视角与生态视角相结合,那么这两个视角各自有着怎样的独特性,同时为什么又能结合成一个新的理论呢? 系统视角与生态视角的异同 共同点:关注不同层次的系统,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和平衡。 不同点:生态视角更加强调系统内的互动,它在操作层面比系统视角更加清晰,尤其是多个具体实践模式的提出,进一步澄清了若干重要概念,舍弃了系统视角中那些很抽象的概念,这使得理论架构更具人性化。 主 要 内 容 一、理论脉络 二、概念框架 三、实践构架 四、贡献与局限 二、概念框架 ㈠生态视角的基本假设包括以下内容: ⒈个人有能力与其环境互动,与其他人发生关联是其与生俱来的能力; ⒉基因和其他生物常常被视为个人与环境交流的结果; ⒊个人——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该系统中个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一种互惠性关系; ⒋调试度是一种个人与环境之间互惠性过程的结果,即一个适应性良好的人与其具有滋养型的环境之间的交流; 三、实践构架 ㈠生态评估: ⒈描述核心系统,辨识那个需要初步关注的系统,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邻里; ⒉理解案主的压力水平和案主回应需要的应对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 ⒊理解作用于案主效能的情境和因素,包括案主对环境的行动能力; ⒋检视案主关系或依恋的范围和品质,回应不同的情感关系、人们和其微观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情感和社交联系; 四、贡献与局限 优点:强调不断变化的环境而非心理学取向;它是互动性的,集中于个人与环境的交流,而非内在的思想和感觉;“生活中的问题”这一概念将问题与具体生活相联系,更为具象化,有利于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葛忠明.人与环境介入方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 [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参与, 谢谢! * * 一、 理论脉络 ㈠理论起源: ⒈生态视角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达尔文1895年提出的进化论,尤其是”适者生存”这一重要概念。 达尔文认为,远古时代的“长颈鹿”中,短脖子的“长颈鹿”不利于生存,逐渐被淘汰,脖子比较长的能够获取更多的食物,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儿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⒉在社会工作这一领域可以回溯到(里奇满 )Richmond “人在情景中理解行为”这一论述。无疑,生态视角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需要给予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㈡理论发展: ⒈Germain日耳曼和Gitterman吉德曼(1980,1996)提出的生命模式是应用生态视角的一个重要干预模式。生命模式认为人持续地与其环境的不同层面进行交换并适应之。他们改变环境亦为环境所改变,这是一种交互性适应。 ⒉1983年,Meyer迈耶提供了一个综融性的生态系统框架,强调应该将聚焦调整至个人所处的生活空间,关注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和资源分布等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品质和适合程度等三层面的互动关系指导社会工作的实施。它宣称比生命模式更为灵活,有益于评估,且聚焦于家庭和环境支持的网络,利用家庭图和生态图作为视觉工具。 ⒊Kemp(肯普)Whitaker(惠特克)Tracy(特蕾西)(1997)提出的个人环境实践,它是一种助人过程的社会生态视角,这一视角是在整合已有的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工作理论进展而提出的。 个人环境实践是这样一种直接实践情景模式,他策略性地应用时间以完成三个目标: (1)改善案主面对压力性生活情景、环境挑战和充分利用环境的控制感。(2)经由积极的评估、涉入和干预而实现这一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尤其重视个人的社会网络的成员。(3)经由集体行动促进社会层面的赋权的方式联接个人的关注。 ⒌个人的行动是目标取向的,是有目的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抗争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意义对于发展是重要的。 ⒍要理解个

文档评论(0)

smash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