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莊子‧德充符》「才全德不形」觀念探析
中山女中國文教師 張輝誠
一、前言
〈德充符〉為《莊子》內七篇之第五。其題意,郭象注曰:「德充於內,物應於
1
外 ,外內玄合 ,信若符命而遺其形骸也。」郭象以「德充於內而自符應於外」解題,
認為一個人若德性充足,外在行為符應而現,則不須強求,萬物自然往而歸之。
莊子生處亂世 ,面對人世中的種種無奈與差別 ,提出「齊物」與 「因乎天理」的
2
處世哲學,復對個人精神生命之展現與落實提出「才全而德不形」 之道德修養論,
欲人破除外形殘全之觀念,而重內在之德性修養。〈德充符〉通篇即以「才全而德不
形」為主要義蘊,透過七則寓言故事之安排,層層逼顯出莊子對於道德修養的觀點。
下文先從文章之結構安排分析莊子如何運用寓言故事,逐一破除常人之迷障,進
而就三組相對而立的概念作一分析詮釋 ,最後以 「齊物」觀念消融之 ,而突顯 「才全
而德不形」之義涵。
二、問題的開展─文章結構性之推移
〈德充符〉一篇全由對話構成,除最末莊子與惠子之對話外,其餘主角皆為形體
殘缺之人 :王駘、申徒嘉與叔山無趾皆為兀者 ,即遭刖刑斷足之人 ,哀駘它為惡人,
闉跂支離無脣與甕 大癭亦體態奇怪、形貌不全之人。
王駘為魯之兀者,門下之受業弟子與孔子相若,然而王駘「立不言,坐不教」,
從學者皆虛往而實歸;孔子復以聖人視之,且欲攜天下人從之學。王駘雖為斷足之人,
但能保持內心的和諧寧靜,視死生、萬物為一,故於死生之變化與天地之覆墜皆能無
動於衷,而「視喪其足,猶遺土也」,他雖不肯「以物為事」,卻獲得眾人的遵從。
申徒嘉也是兀者,他和鄭國執政大夫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門下,子產以形殘者為
卑不願與其同行並坐。兩人跟從同一位老師學習,申徒嘉因內德之修養而忘記形骸之
殘缺,子產卻以外形之殘苛責於人,申徒嘉於是指出人生就如同遊走在后羿的有效射
程內,被射中是正常的情況,不被射中是其幸運。既然人之遭遇乃天所命定而無所遁
逃,因此只能「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不必強求形骸之完整,應當著重內在德行之
1 見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3 初版二刷) ,頁187 。
2 本文索引《莊子》原文均據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之《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3
初版二刷) 。未行文簡潔,以下引文僅標明篇名,而不另註出處。
1
修養。
叔山無趾亦魯之兀者 ,斷了腳趾,於是用腳跟走路去見孔子,被孔子責罵,於是
說明自己雖無足,但仍有「尊於足者」(即德)存在,進而批評孔子未能看透聲名之累,
無法明白 「死生為一」、「可不可為一貫」之道理 ,而一味追求以奇異怪誕之名聲傳聞
天下,其實是背負著上天的逞罰,未能解脫。使人得知唯有全德之人 ,方能遺忘外在
之聲名。
哀駘它為魏國之惡人,形貌極醜,只是應和別人,沒有特別的學說與知識,也沒
有權勢地位和豐厚的俸祿,卻令男女皆趨而親附之,國君甚至要將國政委託給他。莊
子假孔子之口提出「才全德不形」的概念解釋之,認為哀駘它的修養已達到德全而不
形於外之境界,能「與物為春」,「外保之而內不蕩」。
然後,莊子又借闉跂支離無脣與甕 大癭兩人 ,提出「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之
理;最後以莊周與惠施的一段對話,提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作結。
莊子刻意安排這些形體殘缺者做為主角,借由與其他正常人的對話來逐步彰顯主
旨,表現手法相當特別,其背後實有另一目的存在,即破除一般人未能擺脫以外形論
斷他人之迷障。從 〈齊物論〉中對於生死、富貴、物我之消泯看來 ,人之外形不同只
是現象之差異 ,無須區別視之,兀者與常人若有差異 ,則常人與常人間亦有差別;若
執著於外形 ,做出好壞是非之價值判斷 ,則是以成心、成見相互攻訐 ,未能得道之環
中。因此,莊子以兀者作為全德之人 ,借寓言故事說明這些人雖形體不全 ,卻受到眾
人的尊敬與欽佩,原因是內在德全之故,「根本是藉兀者外形之差異,引發一般人注
3
意,並以此而反顯出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