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目标 1.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炼句和叙事写景、抒情交织 的艺术特色; 3.初步了解送别诗鉴赏的方法。 李颀,生卒年不详。作吏数年,后归隐。他交游颇广,与当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岑参、王维、高适等人皆有交往。他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名于诗坛。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作赏析 第一句正面写“别”。 诗人只用“离歌”(《骊歌》,离别之歌)两个字,唤起我们对这段歌词的记忆,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二句点“秋”。 也只用“微霜”一词透露,而景物的萧条,心情的凄冷,隐含游子旅程的艰辛,都包含在其中。让我们联想到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情境。 这联诗在时间上用倒置的手法,先说“今朝别”,再说“昨夜霜”,把离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其中既有对游子冲寒上路的爱惜,又有和游子乍逢即别的惆怅。 颔 联 写别后心情 先承“秋”,从“闻”的角度写秋雁哀鸣。雁,是惜别思乡的传统意象。雁,常常引起对故乡、对亲人的定向联想。 “云山”句承“别”。“看”到的那云遮雾绕的重重峻岭,象征着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诗人用“不堪”、“况”交叉承接第一联,造成转折离即的韵致。虽然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 颈 联 宕开写景,景中有情 雁叫声里,云山过处,京城已在望中。关城、御苑,从空间转换点明游子行程;“树色”、“向晚”从时间顺延写一日行速。 “砧上”,捣衣声。秋天了,家家捣练,为征人游子赶制寒衣。 由颈联“催寒”、“向晚”的“催”和“向”又表示一种迫促的动作,使人深感岁月如流,时不我待。最后水到渠成,提出慰勉的话:不要沉湎于长安的逸乐生活,空使岁月蹉跎! ? 赠别类的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诗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课堂练习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明确: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安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 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本诗。 2、预习下首诗歌。 * * 送魏万之京 李颀 作者简介 首 联 朝 闻 游 子 唱 离 歌 昨 夜 微 霜 初 渡 河 鸿 雁 不 堪 愁 里 听 云 山 况 是 客 中 过 关 城 树 色 催 寒 近 御 苑 砧 声 向 晚 多 尾 联 莫 见 长 安 行 乐 处 空 令 岁 月 易 蹉 跎 总 结 第二句中“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吗?三、四句在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