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翻译理论基本知识总结
第一编翻译理论的基本知识 第一讲翻译的历史变迁 1.中国翻译发展史 参考书: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古代部分:东汉桓帝到宋代:佛经翻译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派僧徒四处传教,此后,西域地区国家先后信封佛教;公元5和7世纪,大批中国僧侣西行求法求经,此时正值印度佛教的极盛时期。 释迦牟尼的名号梵文叫“Buddha”,音译“佛陀”、“浮屠”。 “佛”是“佛陀”的略称,是梵语的译音,有时译作菩提,其义为觉,意即自觉,觉人与觉行圆满也。“释迦牟尼”亦为梵语译音,其意为能仁,意即他德全道备,能济万物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为印度的释珈牟尼。佛教史学家一般认为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 大乘。意为“大道”。其主要特点是崇拜偶像,宣扬神异,主张自度和兼度他人,认为只要信仰虔诚并坚持苦修,则人人都可成佛。在哲学上,主张“法我皆空”,即主观的真实性与客观的真实性俱不存在。其经典主要为般苦系经典,后来的《妙法莲花经》、《维摩经》、《华严经》、《无量寿经》都被视为大乘派的著作。小乘,大乘教派信徒对原先的佛教教派的贬称。所谓的小乘,其特征是基本保持释独牟尼的遗训,主张着重进行伦理的教诲,不主张偶像崇拜,认为普通人通过修行可以“涅磐”,但不能人人成佛,在哲学上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事物的主观真实性,其教义的主要点是精神不灭、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因而主张广为布施,救济众生,不重今世重来世,人的一生都要为来世的幸福而积德。 “浮屠”:是梵文的译音,中文称为“塔”。塔或五级,或七级,或九级,或十三级不等,为储藏经典之用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慧能大师的偈子,表现出他对佛角教义更深的领悟。佛教典故: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光辉的一页。自汉代以来,翻译工作不仅是促进我国语文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且对于我国语文的变革也有一定的影响。从翻译时间之长和翻译作品之多来说,是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 我国的佛经翻译始于魏汉,盛于隋唐,延至宋元,千余年中译人众多大师辈出。道安主张直译,鸠摩罗什坚持意译,而慧远则提倡折中。唐玄藏的“新译”法则被梁启超称誉为“意译直译,圆满调和”的典范。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中国佛教,大致经历译经、形成学派、创 立宗派三阶段。印度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与译经相联系的,最早的一批译经者,不是中国本土人士,而是西域来华僧人。 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安世高: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 支谦: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孙权时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 鸠摩罗什,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 释道安: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彦琮—“十条八备说” 彦琮:历事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被誉为“翻经大德”。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少年时才思敏捷,文笔清新,能洞察幽微。十四岁受北齐重臣联名邀请为北齐的建立讲大智论。隋炀帝召彦琮入宫谈论佛法,在洛阳上林苑设立翻经馆,让彦琮在那里主持翻译。用汉文翻出的经书,有二千二百多卷。勘定了书写佛经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当时,有一个印度僧人来谒见隋文帝,回国时,请求带回隋国《舍利瑞图经》和《国家详瑞录》,彦琮倾一人之力,独自将他们翻译为梵文,后在西域诸国流传很广。彦琮还著有《天竺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