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XVIII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天才女作家通过犀利的文字及冷静的笔
触重现了当时新旧文化交锋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与灵魂的不安。张爱玲受中
国古典文学熏陶比较深在其创作中多以描写传统女性为主在体现她们悲哀、凄凉的生活时也讽刺了男权社会的传统礼教。本文在此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及作品特点做如下论述。
张爱玲创作思想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当代文坛上的奇葩是20世纪上海名
噪一时的才女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中国小说家中最为独特的
一位张爱玲将东方文化中意味深远的意象与西方意识流相结合来构筑人物的心理迷宫再加上蒙太奇在作品中景象中的应用构建更以张爱玲唯他独有的那份
孤绝与苍凉构筑成专属她的文学堡垒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一、张爱玲的创作思想
张爱玲幼年处于时代变革阶段作为满清名门望族张爱玲的家庭仍延续了
富足生活即使缺乏父母的温暖仆人们的细心照顾仍为年幼的张爱玲带来了生
活温暖。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便被父母离异、继母进门与母亲归来所打破
对于渴望留洋的张爱玲来讲母亲的家永远是最具吸引力的而父亲的家则是沉
没的地方。在父母察觉到张爱玲的变化后借故将其囚禁了一秋一冬而这场幽
禁则是张爱玲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挫折与其童年中的幸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张爱玲认识到封建大家庭热闹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孤寂。这与张爱
玲后期敏感、孤傲、审慎怀疑的性格有着直接联系在逃离父母双亲的生活时
时间磨灭了张爱玲对母亲的柔情也让张爱玲从此成为了家庭生活的边缘人。
在时代战乱的影响下张爱玲留学的梦想化成泡影、进入香港大学取得的优
异成绩化为一纸空文这些经历都让张爱玲对和谐有序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向
往。在幼年生活与战争的影响下张爱玲的创作风格习惯以悲壮、素朴、苍凉为
主喜欢体现普通人的人生。尤其在作品人物选择上多数作品的主人公为“软
弱的凡人”与“不彻底的人物”张爱玲对这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深
刻的描述对他们在新旧文化脱节中对封闭环境的依赖产生了同情同时对他们
心灵上的挣扎与碰撞进行了刻画如作品中对银娣、振宝、玉清等人滑稽相的描
写不难看出这些人即使认识到了国家改朝换代了但仍无法摆脱旧习俗。
二、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一作品中的悲凉——以《霸王别姬》为例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家世显赫的家庭从小受到旧式官僚气息的影响再加上
父母离异对其造成的打击导致她在小说创作中往往以不圆满的爱情为结局
处处充满着悲凉且这一特点在张爱玲17岁创作的第一篇小说《霸王别姬》中
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海外张爱玲研究综述刘
摘要:海外张爱玲研究大体可以198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对挖掘张爱
玲小说的深层内涵或正或反地起了一定作用,但整体水准不够高,视野亦相对狭窄。第二阶段
的研究则日渐杜绝简单的价值判断而走向内省、理智和成熟,在研究的广角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拓展。
关键词:张爱玲研究;综述;海外
A回首张爱玲1952年出走香港至今,海外研究她的学术进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57—1984年)是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二阶段(1985年至今)是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尤其是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的研究热潮日益高涨,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不乏独辟蹊径的真知灼见。其研究方法之新颖别致、佚文考证发掘、资料收集之严谨求实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虽然有的因太过痴迷而近荒谬,但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张爱玲热的深入体悟。毕竟张爱玲红极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 50年代后又独步港台、北美,行踪飘忽不定,同为海外游子的他们在心境的体察方面,往往来得更加恰切传神。
第一阶段以旅美学者夏志清、台湾的水晶、香港的林以亮等为代表,在文学史或专门论文评述中,中肯地评述了张爱玲的创作实绩,但又高估了她的才华和技巧,溢美之辞随处可见,几近认定张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未免有吹捧过度之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于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分析张氏小说的特色在于强烈的历史意识、丰富的想象,肯定其对人情风俗的熟练处理和人生观察的透彻、深刻。水晶对其小说中玻璃与镜子的意象暗喻的把握颇有新意,同时采用比较文学、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倾城之恋》和《沉香屑第一炉香》及《秧歌》的多重变调复合结构、解读《半生缘》中的“潜我”和“他我”,都对打破20世纪40年代迅雨(傅雷)、谭正璧、胡兰成的研究思路进行了尝试性地拓宽。
台湾学者唐文标、林柏燕、王拓等则以失之偏狭的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张爱玲小说中流露出的一味追求技巧、格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