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高考教案 篇一:高考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正答率。 【教学过程】 一、解读考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真题演练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没有辨明语?5那疤峋褪且毓牌ブ9?/p ④君之所知也——以史为例。 理解:在一番拉拢利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又不失时机地从两国的历史关系上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⑤何厌之有?不厥秦,将焉取之?——推测未来。 理解:从历史讲到现实,进而推测未来,烛之武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推测其灭郑之后必定要进犯秦国。烛之武赤裸裸地挑破秦晋关系,可以读得慷慨一些。 诵读指导:这段话说的委婉谨慎,但又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力量,诵读时要注意说话的口吻,口气不可太强,更不能咄咄逼人,但又不能软弱无力。 文言实虚词: ①越国以鄙远。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邻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行李之往来 ⑦既东封郑 ⑧唯君图之 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段的古今异义词语较多,重点讲解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国悦,与郑人盟。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晋文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诵读指导:此段以整句为主,思维严密,表现出晋侯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 断,要读得沉稳自如。 自由诵读课文一、三、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和寻找关键词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四)烛之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是自告奋勇要求去劝退秦师的吗?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从佚之狐口中我们得知,烛之武的能言善辩、才华横溢早已闻名郑国。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吗,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业已。”(语言描写)有满腹委屈和牢骚,不过牢骚发泄后又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知难而退的勇士。 ③巧妙地掌握秦伯的心理,一番话便说服了秦伯,说明烛之武是个不卑不亢、机警善辩的外交家。 ④之所以能够抓住秦伯要害,是因为他对郑国这样一个小国的地位、力量以及兵临城下的局势了如指掌,说明烛之武还是个审时度势、统观全局的政治家。 诵读指导:烛之武满腹牢骚,郑伯情真意切,读这段话时虚词是关键。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人物形象特征,对人物塑造方法的把握。 (五)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除了他自身的机智、善辩这些主观原因还有那些客观原因? ①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②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作为一国之君,能主动自责,可见其肚量和情真意切。况且郑伯不止于自责,还能指明郑国灭亡的后果。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打动了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③“无礼于晋”、“贰于楚”之事也是小事,晋郑间并无深仇大恨,且与秦关系不大,所以危急情形尚可缓和。 ④两军分兵驻扎,使郑有机会单独接触秦君。 (六)内容小结 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从秦晋围郑开始,到秦晋退兵作结,塑造了烛之武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审时度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