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学目的指导习基础知识点.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 国 道 教 一、道教发展简史 (一)原始道教阶段 中国道教产生于东汉时代。 东汉以前,中国有道家而没有道教。 秦始皇迷信神仙,相信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老,于是命方士炼丹服食。方士又说封禅升天,封禅就可以不死,于是汉武帝又上泰山去封禅。 中国古代还有巫术迷信。 道教就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1]、符箓(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符号)、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以古人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谶纬:。“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隋末李渊发迹于后,“老君当治,李弘应出”,据闻就下应了地数。秦始皇帝,虽然击败了匈奴,修筑了长城,只因有了“亡秦者胡”的谶语,仍然败亡在“胡亥”手中; 奇怪的牵强附会 自‘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后,毛泽东在一九六五年写下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使北京人议论纷纷,惊叹毛‘预言’之准确,令人叹为观止,也对神奇数字的巧合拍案叫绝。 毛泽东1927年10月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间跨度为38年。他在重上井冈山时,即能预言38年后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jīng)旗奋,是人寰(huán)。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七古·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是至今所知毛泽东最早的一首诗。1910年秋,当时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考题“言志”。 当时多数学生写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而毛泽东则寓救国救民之志于咏蛙之中,校长李元甫阅后大加赞赏,说:“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才。”字里行间透射着一个睥睨天下、惟我独尊的“天子”形象。 东汉顺帝时,宫崇献上他老师于吉所得神仙书《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共170卷。《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其中提出修炼精、气、神,后来成为道教的重要理论。 早期道教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 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又称张道陵)到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 邑县境)修道,造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药为人治病,因信徒入教必须交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 张陵之孙张鲁继续弘扬其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并亲自作《老子想尔注》解释《老子五千文》。它们按照神仙长生的理论来解释《老子》,并且把老子神化,“太上老君”的称号就最早见于此书。因老子宣扬“道”,所以“五斗米道”即为早期的道教。后来,倡导道教的张陵,被称为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 稍后的钜鹿人张角创奉《太平经》为经典,建立了太平道,也属于早期道教。太平道形成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一举推翻了东汉王朝。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原始道教,晋代以后,五斗米道盛行。 (二)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又有重大发展。 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茅山道士陶弘景为代表。 晋代的葛洪(公元283-363年)主张外儒内道,用《六经》治国安民,用道术养身修炼,把儒与道结合起来,建立了贵族的金丹道。北魏的寇谦之年少时学张鲁之术,后来入嵩山修道,自称太上老君授给他天师之位,要他来整顿道教,传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寇谦之得到北魏君主和宰相的支持,奉他为“国师”。道教于是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 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把天师道与金丹道结合起来,他认为道教与佛教“殊途一致”,并汲取佛教仪式编著斋戒仪范百余卷,为道教制定较完善的仪范。陆修静又结集道经加以编辑整理,著为《三洞经书目录》,为后世《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了基础。他是南天师道的建立者。 南北天师道的形成,标志着道教同封建统治结合起来。 (三)道教的进一步发展 唐宋两代都崇奉道教。 唐朝皇帝自称是老子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设崇玄馆,以道士为宗室,并且亲自为《道德经》作注疏。唐五代是道教的兴盛时期,当时也出了一些著名的道教学者如孙思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吕洞宾、谭峭、陈抟等。 宋朝也尊崇道教,其地位仅次于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