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课时 自习 1.细读课文,思考父亲是一个什么形象? 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父亲修书的原因:(1)对孩子之间情谊的支持。(2)与乔元贞父亲乔海的友情。 2.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语句。 自疑 读了这篇课文,我还有以下问题不能解决: 自探 活动一:体会情感,深化主题: 1.这“第一本书”中,你能看出饱含着哪些情意? A.父子之情,父亲温和、善良、负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乐于助人。 B.同学、朋友之情,送书给乔元贞;老师不责罚“我”。 C.人与狗的情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的,也是沉重的,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恶劣的学习条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他不能上学了,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自探 活动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 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活动三:质疑问难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还有哪些没有解决,请你提出来,看谁能帮你解答。 自测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不仅指那半本课本,更指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是我踏入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自测 2.作者写他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什么? 展示了上个世纪初荒芜苍凉的偏远乡村中,人们的生活艰苦而沉重,大多数人家几乎是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也展示了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自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有了这些收获: 崇尚科学 弘扬人文 发展个性 创造卓越 培育有民族灵魂有未来眼光的现代人 崇尚科学 弘扬人文 发展个性 创造卓越 培育有民族灵魂有未来眼光的现代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