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春夜洛城闻笛》说课课件 泄滩乡初级中学 周兵 说教材 《春夜洛城闻笛》是七年级下册课后积累里面十首古诗词其中的一首,教材要求学生读读背背,掌握大意,了解作者情感。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远,在自然亲切的描述中,给人一种淡薄悠闲的贴近感。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气息。 说班级学情 我任教的七二班共30人,学生基础较差,特别是课外的阅读量少,对李白及古诗了解不多,因此上课涉及到有难度的问题不易回答,因此,我采取小问、细问、回环式提问,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3.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说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基础差,我在设计教案时,注重了课堂节奏,注意了提问方式,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按照“意象-意境-意蕴”脉络,即读诗——吟诗——悟诗——品诗的结构分成四重境界,方便学生理解,最后在学生美读、美背中结束,结构紧凑、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说教学过程 范例——化无形为有形 1、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 2、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 说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借 景 抒 情 ↓ 《折杨柳》 ↓ 玉笛声 — 故园情 联 想 * * 解题——春夜洛城闻笛 1、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2、用自己的话概括题意? 3、知道洛城指的是哪儿吗? 走进作者 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时:(701——762) 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作:《李太白全集》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第一重境界:读诗 (小组自由朗读诗歌,小组进行评价)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 2、 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情感。 方法: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散 折)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正音 3. 录音示范 4.老师点名学生读 5、师范读,生练读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第二重境界:悟诗 读中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感情。(小组合作讨论) 第三重境界:品诗 (小组合作进行交流, 写出诗歌的意境) 方法:1、抓关键词 2、抓主要的人、事、物(诗歌意象) 3、抓关键句子(联系作者、背景体会) 我品其中味 再读古诗 感悟想象 1、想象一下可能是谁家的笛声? 2、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什么? 3、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我品其中味 又读古诗 感悟想象 1、如何理解折柳(意象) 2、仿写句子(化无形为有形) 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 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 以折柳表惜别。“柳”为“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也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课内延伸 第四重境界 读中把握意蕴 任务一:背景音乐 溶入情感,美读诗文 任务二:背景音乐 运用语调,背诵诗文 1.这首诗是从写 入手,诗意是由 转 ,以 衬 。 2.说说用“暗飞声”、“满洛城”的传神字眼的表达效果。 答: 3.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深切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4.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景 欢 悲 乐 哀 .将春夜良景写得优美动人,明快欢乐。 对故乡怀念的依恋之情。 借景抒情 巩固反馈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