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朔城区四中陈斐).docx

星星变奏曲(朔城区四中陈斐).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星星变奏曲 精彩开篇词 诗意来自热爱,来自激情,来自思考,来自敏感。在一个静谧的深夜,诗人江河遥望星空,闪烁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是啊,谁不愿意生活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拜读朦胧派诗人江河带给我们的《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勾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文中诗人对星星反复咏叹,目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吧! 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静谧(mì) 闪烁(shuò) 朦胧(méng lóng) 憧憬(chōng jǐng) 劫(jié)难 凝(níng)望 颤(chàn)动 覆(fù)盖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弥足珍贵:更加觉得珍贵。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静谧:安静。 憧憬:向往。 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劫难:灾难,灾祸。 朦胧:不清楚,模糊。 3.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4.文体链接 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5.背景链接 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范读全诗(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要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交流点拨】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2.把握形象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 【交流点拨】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3.内容领悟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4.结构分析 (学生找出两节诗中的类似句式,再分析。) (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交流点拨】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分别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2)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交流点拨】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和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更承载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交流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