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 国 农 业 大 学
科技工作简报
第八期(总第132期)
科学技术处 200
摘要:
—孙传清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 Genetics》发表
—我校“河北省低平原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命名
—我校张福锁教授主持的大型中德合作项目启动
—“昆虫线虫田间防治花生蛴螬研究”通过成果鉴定
—我校何雄奎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两课题通过成果鉴定
—我校主持召开改革开放30年农业与农村法制研讨会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会隆重召开
孙传清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 Genetics》发表
9月28日,《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网络版发表了我校孙传清教授课题组与清华大学谢道昕教授合作的“Control of a key transition from prostrate to erect growth in rice domestication”研究论文,标志着我国在水稻进化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农业部、科技部的支持下,克隆了控制野生稻匍匐生长习性的基因PROG1。该基因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短臂上,编码一个Cys2-His2锌指蛋白。在水稻的进化过程中,由野生稻的PROG1基因进化为栽培稻的prog1后,基因的功能丧失,株型得到改良,由匍匐生长变成直立生长,而且穗粒数增加,产量大幅度提高,表现为多效性。PROG1基因的发现和分离对揭示水稻进化的分子机理及研究水稻株型调控的分子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河北省低平原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命名
我校吴桥实验站申请建设的“河北省低平原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河北省科技厅命名,这是我校获得的首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月27日,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财政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有关专家对“河北省低平原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论证、验收。专家组听取了中心主任王璞教授的工作报告和可行性报告,考察了中心基础设施条件和田间试验情况,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将该中心纳入河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序列。
该中心以低平原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地力培育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业废弃物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集成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特色突出,方向明确,符合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我校张福锁教授主持的大型中德合作项目启动
10月6日,由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主持的中德合作项目“中国集约化农业中协调环境保护和生产力提高的创新型氮肥管理技术研究”在我校正式启动。这是我校继与德国Hohenheim大学合作30年来,又一次主持开展农业领域的大型、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有重要推动作用。
该项目执行期为3年,我校与中科院土壤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资源与区域研究所、中科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等6个中方单位和德国大学、研究所5个单位共同开展研究。项目由德国教育科技部(BMBF)投入200万欧元,中国科技部投入176万元联合资助。
项目启动会上,中德双方研究人员制定了研究方案和三年工作计划。项目重点将在水肥投入很高的蔬菜生产体系、华北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黑龙江农垦高产水稻、江苏水旱轮作和云南蔬菜花卉生产体系中开展研究和示范工作,并与农业经济、农村推广农业生态系统模拟、环境效应分析以及农业政策研究等紧密结合,旨在揭示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规律和技术、政策措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昆虫线虫田间防治花生蛴螬研究”通过成果鉴定
9月20日,我校刘奇志教授课题组完成的“昆虫线虫田间防治花生蛴螬研究”成果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朱砂镇中栗岗村通过现场验收和成果鉴定。该项目是我校发挥科技优势
鉴定会由河南省开封市科技局霍传业科长主持。专家组由开封市土肥站植保专家徐杰研究员、植保专家郭慧卿高级工程师、开封市农科所花生专家谷建中研究员、开封市科技局孙勇、霍传业高级工程师组成。
专家组认为,“昆虫线虫田间防治花生蛴螬研究”成功地利用有益昆虫线虫防治花生蛴螬,获得了90%以上的好果率,平均比清水对照增产206㎏/667㎡,比施用辛硫磷、甲基乙硫磷等化学农药平均每亩增收花生荚果60kg,增加收入400元/亩。该技术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采用昆虫线虫防治花生田蛴螬取得了可喜的应用效果,其研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专家组建议,应进一步扩大田间推广与示范,加速工厂化生产线虫的研究和应用,尽早实现花生安全生产,以昆虫线虫替代化学农药,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我校何雄奎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两课题通过成果鉴定
10月7日,我校理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