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02剖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籍设计2 讲授教师:    1.书籍装订的优劣关系到书籍的阅读效果和使用寿命。 装订质量主要看: ①书籍内文页码、版面排列的是否正确、整齐,图表联接的是否恰当,订、锁、粘联的是否牢固、平整不变形等。 ②装帧的封面是否牢固、干净、平整,翻阅时是否平服、摊得开,外表美观不变形等。 2.书籍装帧造型对印前、印刷加工效果的影响。 这里主要讲书籍加工的装帧设计及加工造型对上两工序的影响。装帧造型加工,是通过书籍的外观去反映一本书的内容、品级、质量和水平的,装帧加工的设计式样、造型得当,质量又好,就深受读者欢迎,就能体现印品的效果和弥补上两工序的不足。因此,在书籍制作整个过程中,不但要求好的印前、印刷技术,还要有优质的装帧外观质量,才能体现出一本书的整体效果。 3.加快装订速度,保证出版周期。 印刷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书籍、刊物的时间性要求很强,如学生课本、期刊等是不允许误期的。加快装订速度、消灭尾数,保证出版周期的准确和稳定性。 一、书籍制作中的装法发展 书籍制作装法的发展是从萌芽阶段的扎结穿联龟册形式开始的,到现在共有14种之多。   1.龟骨册装。龟骨册——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产生于公元前1500——前1100年的殷商时代,持续到西周初年,使用有约七百多年的时间。制作龟骨册的材料是甲和骨,即用乌龟壳(称“甲”,以腹甲为主,背甲为辅)和牛羊的肩胛骨(也有极少数的胁肌和其它动物骨类),刻上文字(即象形文字)后联排扎缀成册的。当时人们对龟册的总结是“叠而成编,繁之以革,珍而藏之,便于检阅”。可见龟册的出现在当时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好处。经查证,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已证实了殷商时代甲骨图书的整理就已经开始采用订装成册的方法了。现在书籍之所以称为“册”,其来历就在于此。 2.简策装。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逐渐地感到用龟甲、兽骨记录文字,材料缺少且制作困难,使用也不方便。在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科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对文化科学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笨重的龟册装已适应不了当时的要求。因此,人们逐渐把竹子或木头削成(或直接使用)狭长条(或片状),(或木片)上的取代甲骨用来书写文字。称为竹简,写有文字的木条(或木片)称为木简,统称为“简”,如同现在“页”的称呼。把文字写在较宽大的木板或木块上称之为木牍。   将简用皮条或藤、丝编排扎联起来称为“韦编”和“丝编”(即订联方法的意思)。简经编联之后,成为一篇文章,称之为“策”,策的含意来源于,相同于现在的册。在我国发现的大批古代竹、木简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些书有简几千支,其时代约在汉武帝初年,即公元前140多年。 刻或书写文章时以用简为多(尺寸规格一般有长6、8、12寸,宽约10mm左右,厚度1-3nn不等),每支简条上可写一至两行字,扎联时可用二或三道皮、藤、丝均匀分道编排;阅读时摊平,阅毕可将简策卷起扎捆后保存。  艇木板刻文字的书称“木牍”或“版牍”,一块木板制成书称“版”,刻写文字后的称“牍”。一尺见方(一平方市尺)的牍称“方”,在牍上面刻写较短的文章和极少的字成为版牍。版牍适用短篇、省悟文章或当作信件、通信用。《仪礼·聘礼》中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用方”。说明文章长短选用材料与书籍形式的不同。 图5-2 木牍 a-方牍 b-三棱柱形木版 这种装法与龟骨册相比虽有进步,但必竟十分笨重不便。古书上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以后,他每天批阅的奏章是“以衡石量书”的(秦朝的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30市斤)。由此可见,秦始皇一天批阅的文件是用120市斤的秤来称书。同时还要有侍从为他用车拉书,搬书。汉代学者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就有竹简三千支,汉武帝整整看了“二月乃尽”。 简策装书籍由于笨重及阅读困难,所以被卷轴装所代取(图5-3、4)。 图5-3 竹简书 3.卷轴装。由于简策装使用笨重,占地面积大,到了公元前5世纪与简策装盛行的同时,由于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和发展,又发明了把文字写在缣帛等丝绸织品上的办法。缣帛性质柔软轻便,把文字写在上面,可以折叠或卷起来,根据文章的长短,图面的大小任意剪裁成不同的幅面尺寸,每当写完一段或一章、节卷起来叫作一卷,现在的“卷”就来源于此。用缣帛写书也称“帛书”,但价值帛贵和不易广泛使用。  公元二世纪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改革发明了新的造纸方法以后,纸的生产量扩大和使用普遍起来,因而推动了书籍装订技术的发展。公元三世纪竹简已被纸书所代替,纸张成为写书(或印书)的主要材料。  卷装所用的材料有纸和缣两种,一可将纸裱糊在缣上称为“缣帛”:其规格可

文档评论(0)

bsy123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