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李渔地工艺观
PAGE
PAGE 3
论李渔的工艺观
孙 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摘 要] 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多处论及他的工艺美学思想与具体的工艺创作理论、方法,其中以居室、器玩两部所论为多。分析该书中所体现出的李渔的工艺观念,对于当下工艺创作仍有益处。
[关键词] 机趣;体制宜坚;利人
李渔(1611-1680),字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青年时期颇有报负,18岁时补博士弟子员,明亡之前中过秀才。清军入关以后不愿为官,隐于市井,以卖文演戏为生。一生著书颇多,有戏曲集《笠翁十种曲》、短篇小说集《十二楼》等,其编撰出版的《芥子园画谱》,至今仍为中国画绘画入门书籍之一。《闲情偶寄》一书为其60余岁所作,是集其一生艺术、生活经验之得意之作。
关于李渔其人,史上颇受争议。其虽身处明末清初的复杂社会背景下,但并无文人志士“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想法,也无黄宗羲、顾炎武反清复明、抚剑高歌的高蹈志向。宁宗一于《白话闲情偶寄》前言中提及:“从李渔一生行状来看,他的思想、感情、品行都是和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和价值尺度相悖的。如果说,明代李贽提出了‘勿高视一切圣人为’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所在,那么李渔正是一位敢于把这一要求付之行动的人物。”[1]“李渔是一位带有强烈启蒙思想的艺术家。他的哲学意识的基本点,实际上就是对神学化了的儒学,亦即宋明理学的反拨。正是在这一点上李渔继承和发展的恰恰是明末狂飙突起时代以李贽、汤显祖为代表的反传统的浪漫主义精神。”[1]因此,李渔虽为文学家、戏剧理论家和美学家,所著颇丰,但并无当时正统儒家文人的酸腐气及“满口仁义道德”之感,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李渔何以会写就《闲情偶寄》一书,且颇受赞誉、影响深远。
《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234个小题,所述涉及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诸多方面。该书切合实用,且颇多生活情趣,有感于此,林语堂曾在《吾国与吾民》中将此书誉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通览此书,并无正统儒学的陈腐言论,而是“或假草木昆虫之微、或借活命养生之大以寓之者,即所谓正告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也”[2]6,可见此书意在寓“庄论”于“闲情”,即“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之也”(《词曲部》)[2]6。故此书合生活性、实用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为李渔从自我审美情趣出发,通过生活日用以陶情养性与自我实现之作。本书8部中多处论及李渔的工艺美学思想及具体的工艺制作、安排,其中以居室部与器玩部所述最多,所论对后世影响颇大。
1. “正人心”
李渔在(《凡例七则·四期三戒》)中指出:“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2]6针对当时奢靡的社会风气,他认为风俗的奢靡是因为人心的败坏,要正风俗首先要正人心,希望通过别人的研读来达到教化民众的目标。可见李渔的用心之良苦,这也是他自己对此书自视甚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达此目的?李渔指出,非正经说教,而应通过“情文之变”进行,即“从来游戏神通,尽出文人之手。或寄情草木,或托兴昆虫,无口而使之言,无知识情欲而使之悲欢离合,总以极文情之变,而使我胸中磊块唾出殆尽而后已”(《香草亭传奇序》)[3]。李渔是从自己的审美趣味出发来看待工艺的,同时在工艺思想中又加上了教育的功能,以此来教化民众。
2.“物惟求新”
李渔认为:“人惟求旧,物惟求新。”(《词曲部》)[2]18即工艺创作应力避旧有法则,追求独创。因此,针对当时工艺制作和园林建筑的复古之风,李渔提出了批判:“谓其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噫,陋矣!以构造园亭之胜事,上之不能自出手眼,如标新创异之文人;下之至不能换尾移头,学套腐为新之庸笔,尚嚣嚣以鸣得意,何其自处之卑哉!”(《词曲部》)[2]167-168“只将原有之物,加以举手之劳,即可变无益而有裨。昔人点铁成金,所点者不必是铁,所成者亦未必皆金,但能使不值钱者变而值钱,即是神仙妙术矣。”(《居室部》)[2]237在此,李渔认为工艺创作应突破传统,且强调了人在工艺创新中的核心作用,这比传统工艺思想进步许多,对于当下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李渔主张的创新是有节制的,不能因为求新而奢靡无度。“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居室部》) [2]168可见李渔是主张艺术的巧思与功能相结合,而那些“纤巧烂漫”的东西,都是图有其表而没有实质用途的。因此,李渔强调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实用为美。这在当时有实际意义,并且就是在工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具有教育意义。
3.重“机趣”
李渔将词曲、文学与工艺思想融会贯通,互为利用、互为补充。在工艺创作上,李渔主张“重机趣”、“贵自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