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简介-安徽科技厅.DOC

2014年安徽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简介-安徽科技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38 附件: 2014年度安徽省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简介 一、项目名称:纳米颗粒与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器件性能的结构相关性研究 申报奖种:国家自然科学奖 完 成 人:蔡伟平、李越、段国韬、曾海波、孙丰强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 项目简介:将纳米颗粒按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起来,可构成微/纳结构阵列,这是下一代器件的重要基础。如何可控地制备出结构、形状独特的纳米颗粒,进而实现所需的优异功能特性?如何在任意所需的衬底上,实现微/纳结构阵列及其器件的按需构筑?这是该领域的核心问题。该项目围绕这些问题,首先从新型结构纳米颗粒可控制备着手,揭示其独特性质;进而发展微/纳结构阵列及其器件的构筑新原理与新技术,深入研究阵列的器件性能及其结构相关性。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为该领域的进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突出成果概括为四方面: 一、可控制备出结构、性能独特的多种纳米颗粒材料。发展了基于活性金属靶的液相激光烧蚀方法,获得了复合结构ZnO纳米颗粒,首次在ZnO中实现了稳定的强蓝色发光特性,提出并证实了间隙锌缺陷态发光机制,这对新型发光器件的设计与研制具有重要价值;获得了几十微米尺度的大尺寸金单晶纳米片,首次给出了纳米片连接长大机制的直接实验证据;提出并证实了纳米颗粒催化特性的结构增强概念等。这些纳米颗粒也为某些新型器件的研制提供构筑单元。 二、提出了基于有机胶体模板溶液浇注的微/纳结构阵列构筑原理,发明了溶液浸渍-模板无损转移的构筑方法,实现了在任意衬底上宏观尺度微/纳结构阵列的构筑及其器件的构建。这一方法具有很好的材料普适性、制备重复性、结构可控性和多样性,并且工艺简单,为新型器件的设计与研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实现途径。 三、揭示了微/纳结构阵列的结构相关的新功能特性。发现了微/纳结构 单层空心球阵列具有光子晶体的光学特性,并首次实现了与入射角无关的光透射截止带;提出了等效双层光子晶体模型,澄清了光透射截止带与入射角无关的本质,从而为克服光子晶体入射角相关光透射截止带的难题提供了新途经。在Ag、ZnO、SiO2等微/纳结构有序孔阵列中,发现了显著的结构相关的表面润湿性;通过结构调控,实现了阵列表面超疏水特性与自清洁功能;进而提出了结构诱导的气-液-固三相接触线不连续的模型,澄清了该超疏水自清洁特性的起源,从而预示着,基于微/纳结构阵列的器件,通过适当处理,可实现表面自清洁功能。这对器件的设计与研制具有实际意义。 四、基于微纳结构阵列的器件。提出了异孔径有序孔阵列薄膜多层组合的思路,实现了在任意所需衬底上构建氧化物微/纳结构阵列新型气敏器件;揭示了器件的气敏参数与阵列结构间的相关性及其按需调控的途径,为高性能薄膜电阻型气敏器件的研制、乃至于实用化,提供了近期可实现性。 该项目共发表SCI论文70篇,其中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在影响因子大于9.5的刊物上有12篇,在3至9之间的刊物上有46篇。研究工作已引起广泛关注,20篇核心论文已被SCI他人引用2027次,其中8篇代表作 SCI他人引用793次,单篇SCI他人引用100次以上的有8篇,200次以上的有3篇。此外,授权发明专利13项,英文章节论文3篇,等。本项目成果已获得201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要代表性论文专著: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刊名/ 作者 影响 因子 年卷 页码 发表 时间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国内作者 SCI他引次数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1 Direct growth of mono- and multilayer nanostructured porous films on curved surfac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s gas sensors/Adv. Mater./Fengqiang Sun(孙丰强), Weiping Cai(蔡伟平), Yue Li(李越), Lichao Jia, Fang Lu 14.83 2005年17卷2872页 2005 蔡伟平 孙丰强 孙丰强,蔡伟平,李越, 贾丽超,卢芳 46 46 是 2 ZnO-based hollow nanoparticles by selective etching: Elimin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tal-semiconductor interface, improvement of blue emission and photocatalysis/ACS Nano/Haibo Zeng(曾海波), Weiping Cai(蔡伟平), Peisheng Liu, Xiaoxia Xu, Huijuan Zhou, Claus Klingshirn, Hein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