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子贡看《论语》.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死后,别的弟子都只守三年墓,“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这种发自内心,对老师如此的悲痛、哀悼,不仅亘古所未见,更为千秋后代所传颂;无疑,这也更加说明子贡的赞誉、颂扬,绝非夸张,而是真诚、恳切的由衷之言,情深、意挚的心声坦露。 子贡庐墓处 四、应该怎样看《论语》 《论语》是用语录体写成,有的内容可能是直接记录口语,随时听到随时记下来,保持原始面貌,也有的内容可能是从某些篇幅较长的篇章中摘出来,属于名言选粹。它不按主题分篇,不按主题题篇,章与章也多半没有联系,结构可说非常松散,内容又涵盖极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部经典,它的权威性几乎不容质疑,而其微言大义、内涵精深,又有足够的空间令人发挥,因此被历朝历代的诸多学者研究注解,然后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正是基于《论语》的这些特点,它被引用、被误解、被曲解的概率可说是经典之最。 因此,如果不去研读原文,只读他人对《论语》的解读,那就隔了一层,据此形成的认识也会有所偏差因此,我们对于经典著作,不能满足于名家学者的“读后感”(“戏说”“大话”之流就更要认真鉴别、慎重吸收),而要寻找较为可靠的注解版本来读,打好根基之后,博采众说为参考。 碧玉论语碑 同时,对于经典,亦可以说是权威,我们不能全信,而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读,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阅读时,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对于一本书,要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将其思想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相结合,思考并提取我们所需的为我们所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名著的作用,也才能够提高阅读水平,有助于加强逻辑思维,提高个人修养。 通过我们的研究,孔子已不再只是印象中那个生硬的“子曰”,他有血有肉,会哭会笑,能像朋友一样和学生打在一块儿,他会在心中认为颜回是他最爱的学生,他也想遇到明主,他会看重礼制,他会对子贡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因为《论语》中的孔子如此真实,我们今天才能透过子贡及孔子的其他弟子,看到一个知人善任、诲人不倦、苦心孤诣、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谦逊和蔼的智者形象,又能以一个长者的姿态给学生提出忠告。他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圣人!在他的时代里,他想要的,他做到了极限。他是那个时代的先锋和异类,极具创造性。那么,今天,无需孔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我们自己很清楚,问题只在于行动,像孔子一样去争取,去创造,这才是孔子的核心价值。 五、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作为学生的我们,从中也学到,我们学习知识不是用来储备的,而是拿来用的。如果仅仅是储备知识的话,恐怕我们一辈子也比不过图书馆或是电脑,而能够灵活地运用脑中知识,才是我们与其的重要区别。“学以致用” 恰恰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个词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则需要不断实践和总结。 另一方面,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会分享与合作 。 讲解 魏妩 江宜 刘茹 金锦超 易斌 幻灯片制作 邝智鹏 指导老师 吴少华 首先介绍一下子贡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谈一谈读原著的重要性了。 研究性学习—— 高二(9)班 课题研究小组 一、选择这个课题研究的原因 二、我们研究的过程 三、我们研究的结论 四、应该怎样看《论语》 五、我们的收获 通常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课文中的许多古诗文名篇,都有助于大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如果要问,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 自汉至清两千年,《论语》等书都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伦理道德渗透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心理习惯中。由此看来,要了解中国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一、为什么做这个课题研究 《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至今已两千余年,期间《论语》被译注解读过多次,各种说法都有所偏差,很难依靠一本注解就能够读懂《论语》。而《论语》的内涵之丰富,包含治国之道、教育治学、为人处世等等,也很难全盘理解和把握。 我们很难像于丹教授那样准确而又独到地解读《论语》,也无法像易中天先生那样精妙地品读《论语》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