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发     热 Case study 病史:男性患者,3岁,1天前出现发热,体温39℃, 咳嗽,无痰,无呼吸困难。于入院前开始抽搐,两眼向上凝视,四肢抖动,持续1分钟后自行缓解。 体检:神志清楚,体温39℃,心率100次/分,呼吸30次/分。咽部充血、双扁桃腺Io肿大。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水泡音。 化验:WBC:13.3×109 /L 、淋巴细胞16%、中性粒细胞 83%。  问题: 该病人体温为什么升高,其机制是什么? 该病人为什么出现惊厥? 对该病人应怎样处理和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温调节        人和哺乳动物的体温如何保持相对稳定?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中杏仁核(MAN)、腹中膈(VSA)    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发热是否等于温度升高?  过热 (Hyperthermia)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二、发热激活物分类 外致热源(微生物及其产物) 某些体内产物 (一)外致热源 ⑴  细菌及其毒素 ① 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及其代谢产物)        葡萄球菌  -可溶性外毒素;        A型链球菌 -致热外毒素;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肺炎球菌、枯草杆菌  ② 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和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尤其是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 (LPS)即内毒素)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氏菌等。     ③ 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致热:全菌体及胞壁肽聚糖. ⑵ 病毒(病毒体及其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反复注射可致耐受) 流感病毒、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3)真菌(全菌体及其所含的荚膜多糖、蛋白质) 白色念珠菌-鹅口疮、肺炎、脑膜炎 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深部感染 新型隐球菌-慢性脑膜炎 酵母菌-发热  (二)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激活产EP细胞   2.类固醇            本胆烷醇酮(睾丸酮中间代谢产物)                 ---激活产EP细胞(WBC)                 ---周期性发热 3.尿酸结晶                 ---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EP细胞)   三、内生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EP) (一)定义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产EP细胞:      单核-巨噬 /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      其它细胞(内皮、成纤维细胞…)  (二)内生致热源种类 含特殊肽链的小分子蛋白质,不耐热、不耐碱,其抗原性无种属特异性。  ⒈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 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⒊干扰素(interferon, IFN) 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  5.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 IL-2)  1.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 ) 生物学特性:多肽,分子量17000,有α、β二型。作用于同一受体,受体主要分布于脑内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侧。给鼠、家兔静脉注射,引起动物发热;IL-1导入大鼠下丘脑前部,引起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下降,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不耐热,70 ℃30分钟可丧失活性。 来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状细胞、角质细胞。 作用: 致热     阻断: 水杨酸钠  2.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生物学特性:多肽,有α、β二个亚型。多种激活物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可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将其注入大鼠或家兔静脉,可引起明显发热。不耐热,70 ℃30分钟可丧失活性。  来源: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作用:致热(双相热?)   阻断:环加氧酶抑制剂(布 洛芬) 干扰素(interferon,IFN) 生物学特性:与发热有关的是α、γ亚型。对人和动物都有一定的致热效应,同时引起脑内PGE含量升高,该发热效应可被PG合成抑制剂阻断。 来源: WBC 作用:  1).  致热 ( IFN 耐受性)                             2).  脑内 PGE   阻断: PG合成抑制剂  4. IL-6 生物学特点:蛋白质,分子量21000。能引起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