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思考: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宝贵的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要精心地预设生成,巧妙地引发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灵活地运用生成。本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立意是好的。可是,面对开放的课堂,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却依然顾我地沿用原有的教案,而不是机智地面对现实课堂进行恰当地处理,生硬地把自己预设的问题拿出来,强加给了学生。??? 如果把“大鱼”比作“学生”,把“小鱼”比作“学生即将获取的知识”,那么,从本案例,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在无形当中,充当了玻璃,不经意间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设置了障碍。??? 这样的教学,忽视了课堂生成,忽视了学生需求,更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基本规律。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象那条大鱼一样,受到多次挫伤后,“吃小鱼”的意识就会泯灭的。??? 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灵活机智地处理: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提出的问题,对于本节课能研究的问题拿出来进行研究,本课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也要给学生一个交待,告诉学生“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研究”或让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小组课下进行探索、研究。? “大鱼吃小鱼”,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科学家通过一项特别实验,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大鱼不吃小鱼!??? 他们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了两半,首先在鱼缸的一半放进了一条大鱼,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了很多条小鱼,当大鱼看到了小鱼后,就径直地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没想到中间有一层玻璃隔着,所以被玻璃顶了回来。第二次,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朝小鱼冲去,但结果还是一样,这次,使得它鼻青眼肿,疼痛难忍,于是它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 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了,小鱼们悠闲地游到了大鱼的面前,而此时的大鱼再也没有吃掉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 可怜的大鱼在连续两次被玻璃顶回来,遭遇失败后,就再也没有吃小鱼的欲望了。科学家的这项有趣试验,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我们的课堂上,不也经常见到“大鱼不吃小鱼”的现象吗?请看下面的案例。 “时间给了学生,教学进度完成不了”现象感悟 (板书:4×25=25×4) 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师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17×18=18×17、35×7=7×35、1×2=2×1) 几个学生开始迫不及待了:乘法交换律! 师:对,这个规律叫做乘法交换律。你们会用喜欢的符号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1:×○=○×。 生2:axb=bxa。 生3:☆×□=□×☆。 生4:老师,我有问题。(此时,我正打算组织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巩固练习) 师:哦,你说。 生4:加法有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除法、减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 (显然,他的提问打乱了我原本自认为有序的教学设计。是直接告诉他结果呢?还是给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我心中很快有了答案) 师:好,现在老师请每位同学任意选一种运算,用探究乘法交换律的方法(举例、猜想、验证、结论)来研究其他运算是否也具有交换律。 (学生们纷纷地议论开了) 生2:减法也有交换律,如5-5=5-5。 生6:减法没有交换律,如5-3不等于3-5。 师:对,一个反例就能否定这个结论了。也就是说,交换减数与被减数的位置,差可能不变,也可能—— 生:没有差。 师:差是有的,我们以后会学到。但差变了,那还能不能说“差不变”? 生:不能。 师:这就是说,减法一 生:没有交换律。 生5:我认为我的发现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可以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差不变”。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但不能把这叫做减法交换律,因为这只是一部分减法算式的规律。 师:除法呢? (有了刚才的交流,学生们很快就形成了共识) 生:除法没有交换律。 (下课铃声响了) 教学感悟: 下课铃声响了,可课后的巩固练习还没有进行,教学进度没有完成。但学生们经历了一个旁逸斜出、停顿感悟的机会,这不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数学化的过程”吗? 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做学习的主人,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拓人才。因此,数学课堂应是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通过碰撞闪现出新的思维火花。课堂的生命力也正是来自学生对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来自不同观点的碰撞、启迪、认同。学生只有经历了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