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突触传递与神经递质
Liu zhihua
10/27/2012
突触类型及结构
突触是著名的生理学家谢灵顿于1897年首次提出。 他当时主要把突触作为神经细胞之间发生机能联系的部位,而不是作为形态结构上的单位。突触结构的确立是20世纪50年代。
突触类型:按其传递的性质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按照结构和机制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按照神经元不同接触部位可分为轴-树突型、轴突-胞体型、胞体-胞体型等。
化学突触和电突触有何不同?
信息传递方式(神经递质;携带电信号的离子流)
突触间隙的大小(20-50nm;3nm左右)
信息传递的方向、快慢(一般是单向的、较慢;可双向、很快)
电突触结构
化学突触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
突触连接并非脑和脊髓专享。脊髓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也存在化学突触。这种突触被称为神经肌肉接头。它具有中枢神经突触的许多结构特征。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传递快而可靠。
突触传递
神经递质(合成、贮存、释放)
突触后受体()
神经递质系统
神经递质的标准
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含有合成此物质的酶系和底物
在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该分子必须由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
将该分子外加于突触,产生的效应与突触前释放该分子所引发的效应相同
递质和递质合成酶的定位
如何证明一种分子是否是神经递质?常用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 用于特定分子在特定细胞的形态学定位。
原位杂交 常用于确定某一细胞是否合成特定的蛋白质或多肽,定位特定蛋白质合成所需的m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
要检测某一神经元是否有合成某一特定多肽的mRNA存在,可把化学标记的探针加到脑组织切片上,使之与组织中的某些互补链结合,然后洗去未结合的探针,便可以观察标记后的神经元。用于原位杂交的探针一般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脑组织切片铺在对放射性敏感的感光胶片上,曝光后,胶片即如照片,放射性细胞的负图像便可显现为簇状小点。 放射自显影
神经递质系统
神经递质分子(氨基酸类、单胺类、多肽)
递质合成
囊泡包装
递质重摄取、降解
递质作用的相关分子元件
神经递质的合成、贮存
神经递质转运体
神经递质的合成、贮存
乙酰胆碱是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移位酶(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由于该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因此乙酰胆碱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以酪氨酸为原料,首先在酪氨酸羟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多巴,再在多巴脱羧酶(氨基酸脱竣酶)作用下合成多巴胺(儿茶酚乙胺),这二步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然后多巴胺被摄取入小泡,在小泡中由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进一步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并贮存于小泡内。
多巴胺的合成与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前两步是完全一样的,但在储存多巴胺的突触小泡内不含有多巴胺β羟化酶,就以多巴胺的形式储存在囊泡中。
5-羟色胺的合成以色氨酸为原料,首先在色氨酸羟化酶作用下合成5-羟色氨酸,再在5-羟色胺酸脱竣酶(氨基酸脱竣酶)作用下将5-羟色氨酸合成5-羟色胺,这二步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然后5-羟色胺被摄取入小泡,并贮存于小泡内。
γ-氨基丁酸是谷氨酸在谷氨酸脱羧催化作用下合成的。
肽类(蛋白质类)递质是由基因调控的,并在核糖体上通过翻译而合成的、通过内质网的运输、高尔基体的加工和浓缩然后分泌出神经元细胞
递质的释放
递质的失活
释放的神经递质与受体发生作用后,他们势必会从突触间隙被清除,以利另一轮的突触传递。
被突触间隙的酶降解
被突触前膜重摄取再利用
重摄取是由突触前膜上的特异性神经递质转运蛋白承担。
突触后受体
递质门控的离子通道
G蛋白偶联的受体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G蛋白的激活
效应器系统的激活
氨基酸门控通道
谷氨酸门控通道
谷氨酸受体的三种亚型分别以他们的选择性激动剂命名:AMPA、NMDA、kainate(海人藻酸)
AMPA门控通道:允许钠和钾通透,大多数对钙离子不通透。
NMDA门控通道:可通透钙离子,通过NMDA门控通道的内向离子流具有电压依赖性。静息状态时通道被镁离子堵塞,可防止其他离子自由通过NMDA门控通道。
G蛋白的激活
G蛋白偶联效应器系统
活化的G蛋白与两类效应器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
G蛋白门控离子通道和G蛋白活化酶。
第一条途径不涉及其他中间化学调制物,即受体-G蛋白-离子通道,称为直捷通路。例如心脏的毒覃碱受体,该受体通过G蛋白直接与钾通道偶联,从而减慢心率。直捷通路是G蛋白偶联系统当中调节速度最快的,但因G蛋白仅在膜内扩散,且不可能移动很远的距离,因此只能作用于其附近的通道。
第二信使级联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