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10条阐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者虽然同属温病,但是治疗却大有差异,所以叶氏在这里突出强调“湿邪”,以与上条相对照,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述湿热病的治疗注意点。 “面色白者”,是素体阳气不足的表现。因为阳气虚,鼓动无力,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白无华。这类体质的人患湿热病,治疗中要特别注意顾其阳气。 因为湿为阴邪,遏伤阳气,湿越盛则阳越虚,所以治疗湿热病虽然应当以清凉为法,然而治到邪去十分之六、七,就应当调整方药,减少或不再用寒凉药物。这是因为,湿热邪气虽去,人体阳气也已衰微,如果再过用寒凉,恐怕反而损伤阳气,使湿热病从阴化寒而转为寒湿病,以致造成“成功反弃”的恶果。 2.阴虚火旺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 注意点 这一段就是原文中所说的“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叶氏在这里又详细地分析了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 用竹沥、生姜汁、鲜石菖蒲汁“三汁”豁痰开窍,丹皮、赤芍、桃仁“三物”活瘀通络,使痰热、瘀血消除,气机自然畅通。用灯心草、连翘以轻清宣透,共同起到透热转气的作用。如果热入心包又兼阳明腑实,除了热入心包的见症外,又有腹满便秘,舌绛苔黄燥,脉沉滑数的表现,可以用《温病条辨》中的牛黄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分二次服)治疗。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凉营,豁痰开窍,用生大黄末攻下腑实,二者合用,使痰热消除,腑实得下,气机通畅,邪有出路,心包营分的热邪就可以透转气分而解。 总而言之,治疗营分证除了必用清营养阴的药物外,还必须配入清泄气热,宣畅气机之品,才能使营热外达,透热转气。营分热邪是否已透转 气分,主要是观察神志与舌象的变化。营分证多见心烦不寐或躁扰昏谵,舌质绛。如果治疗后神志渐清,舌质由绛而转红,是营热已透转气分,病势渐轻的征兆。临床中也可以见到通过治疗后并不再出现气分证而营热竟直接内清外透的情况,这也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开达门径的功效。 (4)“入血就恐耗血动血”与“直须凉血 散血” “入血”,是指温热邪气深入血分,损伤血液的病变,它是温热病的深重阶段。因为心主血,肝藏血,肾藏精,肾精与肝血互相化生,所以血分证与心、肝、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血液循行以供给营养物质,一旦血液受损,就将危及生命,所以叶氏用“就恐耗血动血”六个字强调了血分证的严重性。 血分证的临床表现是: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斑色紫黑,或蓄血,舌绛紫,脉数。血分证的病机,就是叶氏所说的“耗血动血”。耗血,是指温热邪气消耗血中津液。如果血中津液大亏,就使血液浓缩粘滞,越耗越滞,甚至使血液流行不畅而凝聚成瘀。这种瘀血的形成是因热邪耗津所致,可以说是热凝而瘀。 临床所见血分证的舌绛紫及斑色紫黑,都是津液耗伤,热凝血瘀的象征。动血,是指温热邪气不仅鼓动血液,迫血妄行,而且灼伤血络,使血不循径,溢出脉外,造成人体各部位出血。如果血溢于上,则可见衄血、吐血、齿衄;如果血溢于下,则可见便血、尿血、或妇女非时经血;如果血溢于肌肤而瘀于皮下,则可见发斑;如果血溢于脉外而瘀于体内,则为蓄血; 病情严重的,可以出现各个部位同时出血,就称为“大衄”。由于血热扰心,又兼血中津液亏损而心神失养,所以见躁扰昏狂。身热、脉数,也是由血热而致。所以,血热不除,身热、出血与神志症状都不能解除。血分证既耗血,又动血,而且往往是耗血与动血同时进行,使血液瘀者自瘀而溢者自溢,内瘀外溢,周身失养,所以病情危重。 血分证表现为耗血与动血两个方面。耗血,应当用养阴法治疗;动血,应当用止血药物。然而叶氏并没有提出养阴与止血,而是明确地指出“直须凉血散血”。这不仅强调了血分证的治疗大法,而且提示了治疗血分证应当注意的问题,虽然仅仅六个字,却含义深刻。“直须”二字,是强调血分证病情危重,除凉血散血之外,别无它法,启示后人临床切勿犹豫, 必须当机立断,义无反顾,才能挽狂澜之既倒,救危亡于顷刻。 “凉血”,是指用入血分的寒凉药物清除血分热邪,这对耗血与动血都是“釜底抽薪”的治法。耗血,是热邪消耗血中津液。阴津的消耗,是因热邪炽盛所致,如果单纯用滋阴生津的药物,无异于“扬汤止沸”,不仅热不能清,反而有滋腻恋邪之弊,而用凉血的药物,就可以收到清热保津的功效。而且甘寒凉血的药物,又多兼有 养阴生津的作用,如叶氏所列举的药物中,生地就不仅凉血清热,而且能养阴生津。叶氏在这里仅突出凉血而不提养阴,实际上是寓养阴于凉血之中,可以说是寓补于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