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复兴与大陆新儒学-郑州轻工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4卷 第5期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学 报(社 会 科 学版) Vol.14 No.5  2013年10月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 Oct.2013   [文章编号]1009-3729(2013)05-0035-05 儒学复兴与大陆新儒学 周良发 (安徽理工大学 思政部,安徽 淮南 232007) [摘 要]制度化儒学的解体与现代新儒学的困境,促进了大陆新儒学的兴起,推动了儒学复兴思 潮的出现。鉴于现代新儒家存在理论偏误,蒋庆提出政治儒学的理论构想,主张儒学的再度政治 化,进而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启迪,黄玉顺倡导生活儒学的体系构 架,尝试回归生活本源重建儒家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通过对传统儒学进行正本清源的疏解,李承 贵认为人文儒学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应将其确立为儒学的本体形态。反思当前儒学的复兴,有两点 值得关注:一是明确儒学的现代价值,二是厘清儒学复兴的可能面向。 [关键词]儒学复兴;现代新儒学;大陆新儒学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5.006   现代新儒学即将落幕之际,大陆新儒学悄然兴 哗与骚动、震荡与激变、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各 起,成为学界关注和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中的所谓 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蓬勃涌现,围绕“中国走向何 大陆新儒学,是指现代新儒学式微之后,大陆地区兴 处”“中国的现代性”等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与争 起的新的儒学体系重构思潮。与现代新儒学不同,大 鸣。作为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的命运与未来前景 陆新儒学没有统一的致思路向,有的汲汲于理论体系 自然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议题。 的构建,有的热衷于现实的政治进路,有的致力于儒 首先是制度化儒学的解体。儒学解体的原因, 学的生活化,有的尝试于儒学的宗教进路,其代表人 余英时认为首先是“硬件”方面已体之不存,即持续 物有蒋庆、黄玉顺、陈明、张祥龙等。虽然大陆新儒学 2000多年的帝王制度的崩溃,使其丧失栖身之 没有统一的理论宣言,但它的出现无疑推动了儒学思 [4] 所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自汉武帝 想的再度复兴。鉴于现代新儒家存在理论偏误,蒋庆 “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即从先秦诸子百 主张儒学再度政治化,进而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 家之一种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其间虽因佛教、道教 位[1](P39);受到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启迪,黄玉顺尝试回 的冲击与挤压而曾经遭到过冷遇,但始终未能动摇 归生活本源,重构儒家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2](P55);通 其主体地位。然清末民初政权更迭,帝制王朝的分 过对传统儒学进行正本清源的疏解,李承贵认为人文 崩离析使儒学失去制度层面的支撑,儒学日见式微, [3] 儒学才是儒学发展的现实路径 。纵观大陆新儒学 走向衰落。帝制崩溃与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的废 研究之现状,学界对此领域尚未展开系统的学理疏 除,亦使儒学失去长足发展的内源动力。科举取士 解。鉴于此,本文拟对上述几种理论体系进行初步分 是为统治阶级网罗人才,考试内容以儒家学说为根 析,以管窥大陆新儒学的内在特质和基本风貌。 本,通过科举出仕的士大夫对传统儒学的研读和发 挥,无疑为儒学的持续发展输送了绵延不绝的新鲜   一、儒学的消沉与落寞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