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艺术整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大同西郊约15公里的武州山之南崖,前临武州川。现存洞窟53个,东西绵延1公里,中有两道小峡谷,将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为第1至4窟,中区为第5至13窟,西区为第14至53窟,共计窟龛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多躯。关于云岗石窟的开凿,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任命来自凉州僧人昙曜为沙门统,“帝奉以师礼,曜白帝于京城(平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饰奇伟,冠绝一时”。 北魏时期造像 昙曜五窟 今云冈石窟西区中的第16至20窟,世称“昙曜五窟”,为云冈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规模极为宏伟,石窟平面皆为马蹄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开明窗。窟内主要造像为三世佛,本尊形体高大,占据了窟内大部分空间,面相方圆丰满,隆鼻薄唇,眼大眉长,后背有华丽的项光和背光,壁间遍雕千佛,有的还以高浮雕手法雕出菩萨和罗汉,气势庄严宏伟。五个窟的造像和布局又各有特色,第20窟本尊作结跏趺坐禅定像右立佛已毁,因前壁崩塌大像暴露在外,使形象更显突出,现成为云冈石窟的标志;第19窟本尊虽亦为结跏趺坐,但右手举于胸前作说法状,两侧的胁侍佛像安置在窟门外两侧的耳洞中;第18窟的大佛身披有千佛的袈裟,与两旁的胁侍佛像均作立像,本尊举于胸前硕大的左手显得圆润而柔软,完全没有石质的感觉,可见雕造水平之高超;第17窟本尊为弥勒菩萨造像,头戴宝冠,交脚而坐,两旁胁侍佛像一坐一立分别雕于龛中;第16窟本尊身穿宽大厚重的冕服式袍服,而不同于其他窟大佛的偏袒右肩式袍服,这种中国式袍服在佛像中出现,寓示鲜卑族的汉化,体现出佛教造像向民族化方向迈进。 昙曜五窟造像以宏伟雄健著称。本尊身躯魁梧,皆高达13米以上,第19窟本尊高近17米,在窟中顶天立地,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雕造手法既融入了西域外来的风格,又含有中国匠师的卓越创造,是现存早期石窟造像中的杰出之作。 云冈二期 云冈二期造像正处于开窟兴盛时期。孝文帝更加笃信佛教,对开窟造像也多重视和支持,加之通过昙曜五窟的雕造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使这一时期的石窟造像从设计到雕刻都进入新的水平。总的看来,二期洞窟雕刻都进入新的水平。总的看来,二期洞窟改变了前期穹窿顶式的形制,而发展为平面呈方形殿堂式和塔庙式布局。窟中四壁和塔柱四周都整齐地分层布置成排的龛像、窟门、明窗、窟顶也都分别各有各种团花、卷草、平棋、天宫伎乐及飞天等浮雕装饰。一般佛像安置在洞窟后壁或塔柱正面的大龛内,不像昙曜五窟那样气势逼人,佛像服饰由偏袒右肩式的薄衣透体的外来样式改为宽大的冕服式,佛的形貌神情也变得慈祥和悦,只有第5窟雕造17米高的大像及第13窟出现13米的弥勒造像显得严肃伟岸。菩萨和供养天的形象活泼妩媚。造像题材日益丰富多样,重要的如七佛、供养天、护法神王、文殊与维摩变难、本生和佛传故事等大量出现在窟壁上。成排的供养人更多反映出现实人物形象,整个洞窟富丽堂皇,表现了天国的美好。第6窟中央雕造直抵窟顶的双层方形塔柱,下层四面各雕造一或二身佛像,上层四面各雕一立佛,余壁满雕菩萨、化佛、飞天以及窟堂楼阁,另外在塔柱和各面及殿堂壁上还以浮雕形式雕出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是目前多见较早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佛传故事的浮雕作品。此窟规模之宏伟,布置之富丽,雕刻技术之熟练,堪称云冈石窟之冠。 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其地两岸山岩对峙,伊水从中间流过,又称伊阙。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以后,大规模在此开凿石窟,其后东魏、西魏、北齐和隋唐皆陆续有修造,唐代贞观至天宝年间更盛极一时。今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还有题记碑刻3600多品,成为继山西大同云冈以后的又一庞大的石窟群。 北魏时期 古阳洞 约始凿于太和十七年左右,是龙门石窟开凿年代最早的洞窟。平面作马蹄形,正壁有石雕本尊及二菩萨像,四壁分层成排地凿出佛龛造像,其中有结跏趺坐的释迦佛,也有交脚的弥勒菩萨以及释迦和多宝佛并坐像,其面型多为秀骨清像,反映了北魏贵族对南朝文化的钦慕与吸收。龛额和佛光地装饰异常华美,龛侧雕有出资造像者的发愿文,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有19品出自古阳洞,是研究北朝书法碑刻的珍贵资料。古阳洞出于众多信徒不断地发愿,不是一次而成,因此缺少整体设计,但就各龛艺术水平而论,却是非常精美的。 宾阳中洞 宾阳三洞是龙门北魏时期最宏伟的洞窟,实际在北魏只完成宾阳中洞,其他两洞并未竣工。宾阳中洞布局严整,有着完美而周密的设计。正壁雕像五尊,正中为结跏趺坐于方台上的释迦佛说法像,两侧分列有菩萨和弟子,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立像,窟顶雕着莲花和环绕莲花的是个迎风飞舞的伎乐天和供养神。洞口内壁两侧分四排浮雕着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行列及十神王。洞窟地面雕出走道和莲花图案装饰,应是模仿宫殿中的地毯。东门

文档评论(0)

189****10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