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pptVIP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主讲人:訾希坤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的成书、体例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人。 1、家学渊源。 “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 ) “年十岁则诵古文” (《史记·太史公自序》 ) 2、漫游交友。 “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他曾经出使西南,远至昆明;东达碣石,观览大海;西至空峒(今甘肃平凉),搜集传说;北登长城,缅怀古迹。 3、受命修史。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当时泛指的史书)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矣,汝其念哉!”(《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对司马迁作临终嘱托:“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司马迁则含泪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阕。”(《史记·太史公自序》) 4、李陵之祸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适当时机)而报于汉。”于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指朝臣攻击)。”(《报任安书》) 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安书》) “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刘宋裴骃《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卫宏《汉书旧仪注》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行宫刑处)。” 5、任中书令。 《报任安书》(其作时有公元前93年与公元前91年两说)中,有“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 6、自隐而终 司马迁大约死于此时之稍后的公元前87年左右,与汉武帝约略相始终。而其卒年的确切时间,则尚难论定。 二、《史记》的体例 “本纪”十二篇按帝王 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 “世家、”三十篇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 “列传”七十篇是不同阶层、 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表”十篇是按世代年月谱列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作为本纪记事的补充; “书”八篇则是记载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典章制度的专篇。 第二节《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司马迁的史识是欲借《史记》以“立言” 第一,私家著述。 《史记》,本拟“藏之名山”,未必即为当代君王作鉴,因此少有官修史书的正统观念,在采取史料、选择传主、臧否评述诸方面可以有相当的主观色彩与自由度。叙事即秉笔直书,评论则不隐善恶。 第二,生平际遇。 《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为……凡百三十篇。” 第三,司马迁进步的世界观。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指的是探求天意与人事、人道的关系 《项羽本纪》的“太史公曰”中,对项羽把失败归为“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则以“岂不谬哉”予以否定。 《伯夷列传》中亦有“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通古今之变”,即是该篇中“稽其成败兴坏之纪(另本为‘纪’为‘理’)”,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成一家之言”,亦即儒家所崇尚的“立功、立德、立言”中最难、最高层次的立言的问题。 二、《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一、《史记》首先是筚路蓝缕地整理记载了从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黄帝到他那个时代即汉武帝时代的历史。 第二、客观再现“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真理。 《史记·刘敬叔孙通》中说道:“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细微,定海内,计谋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輓輅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第三、《史记》还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品格,记述与保留了中华民族先祖的文化、文明。 《史记·八书》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先民百科知识以及国家典章制度、民间风俗礼仪的变迁。 《天官书》 《平准书》 《河渠书》 《礼书》 《货殖列传》 第四、《史记》能以较为客观平等的态度记述当时的少数民族,展示我国古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这一史实;还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大一统的主张。 《史记》中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金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