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设计 设计者:余艳 设计时间 执教时间 教学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想: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贯穿了学生们整个中学时代。希望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春望》的基础上,能对他有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他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以及“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不断的品读中感染学生,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3. 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主问题导学设计:你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时 第1课时 教师导学预设 学生主体活动 个性修改 一、创景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对联(PPT一“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这幅对联是为历史上一位伟大诗人所题写的,大家读一读,看对联中所写的诗人是谁呢?(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 2.解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1.学生结合“野老”“诗史”“草堂”等词语来理解杜甫。 2. 说说自己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二、小组互学 同学们,通过预学,你们对课文一定有了很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交流,对不懂的地方相互相帮一帮。开始吧—— 1.小组交流互学。 2.对组内汇报展示的内容重点讨论、演练。 三、交流探究 (一)初读感知 1. 看来同学们预学还是比较扎实。这首诗怎样读出它的韵味和情感呢?哪一组的代表先来读一读?(朗读指导: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第二步:指导读出诗句的节奏;第三步:读出自己对诗歌体会到的情感。) 2. 大家把诗歌读得这样流畅,并读出了作者的情感。那么请大家说一说: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什么,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3. 诗歌可以分为几个小节?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 并试着提炼成四字小标题。 (怒风洒茅 群童盗茅 漏雨难眠 渴望广厦 ) (二)诗歌赏析 1.同学们,通过大家刚才的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课件出示:在那个秋风怒号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怒风洒茅”“ 群童盗茅”“ 漏雨难眠”这一个个不幸遭遇,你从诗人描写的这些情形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情?他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用自己的话描述你的理解。 点拨预设: 预设一:品味“怒风洒茅”——急 1.你从诗人经历的“怒风洒茅”的遭遇中,你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哪个组来说说你们的理解?—— 2.你们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吗?(急) 3.你们从诗歌的哪些描写中感受诗人的“急”。 提示:联系已学过的《春望》理解。 4.是啊,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么不让诗人焦急万分呢?你们能把作者的这种焦灼万分心情读出来吗? 过渡:诗人除了秋夜遭受暴风的袭击,还遭遇了“群童盗茅”, 你们从中又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我们来听听 组理解。 预设二:品味“群童盗茅”——叹 1.请用一个字对这幅画面中作者的心情进行概括。 2.作者在“叹”什么?(自叹的内容:一是自己的苦;二是周围人的苦;三是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3.链接材料二: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中,安指安禄山.史指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安史之乱起于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于763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前后近八年之久.当时整个中原血流成河,民不聊生。 师过渡:所以,杜甫不仅为自己叹息,更为和他一样流离失所、受苦受难的天下百姓叹息,那么,当时的杜甫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预设三:品味“漏雨难眠”——悲 (1)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诗人当时的处境。 (2)对于这样的处境,你们能用一个字对当时诗人的生活进行概括吗?(悲) 预设四:品味“渴望广厦”——忧 (1)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几个小组的展示,从这三幅画面中看到了杜甫生活的悲苦,但是,在这种情境下,他是不是只想着自己摆脱困苦的日子呢?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同学们读得很仔细,找出了诗人对自我与对他人的差异。那些天下寒士,也都是与他同病相怜的受苦受难的人。诗人不只是写自我的苦难,而是如别林斯基所言——链接材料三 师小结:这五句诗中,诗人已不再单

文档评论(0)

zyg_29301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