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节水灌溉技术-酒泉职业技术学院.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抽穗开花期,水稻光合作用强,新陈代谢旺盛,也是水稻对水分反应较敏感的时期,耗水量仅次于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应采用薄水层5~15mm灌溉。 4. 抽穗开花期保持薄水 乳熟期是净光合生产率最高的时期,水分管理应以养根保叶为目的。此期田间的土壤水分要保持湿润饱和状态。一般掌握3~5天灌一次10mm以下的薄水层。 5. 乳熟期湿润 黄熟期水稻田间耗水需已急剧下降,为了保证籽粒饱满,前期保持湿润,后期使其落干,遇雨应排水。 6. 黄熟期湿润落干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 水稻薄露灌溉是形象化的名称,薄是指灌溉水层要薄,一般为20mm(0.5寸)以下,习惯上深灌为60mm(2寸)以上,浅灌为30~60mm(1—2寸)。露是指田面表土要经常露出来,表层土面不要长期淹盖着一层水。薄露灌溉也就是灌水要薄,适时落干露田。 一、特点 二、技术实施要点 2.每次灌水后都要自然落干露田,露出的程度要根据水稻生育阶段的需水要求而定: 1.每次灌水在20mm以下。 4.遇防治病虫害和施肥时,应与灌溉妥善结合起来,要服从和满足防治病虫害和施肥需要的水量。 3.遇梅雨季节和台风期连续降雨,田间掩水超过5天,要排水落干露田。 三、适用条件及工程 1.适用土质 土壤质地对土壤的保水性能影响很大。砂土中沙粒含量高,粒间孔隙大,毛管孔隙小,不保水,渗透性强,俗称“漏底田”。这种土质的稻田出现“上午灌水下午干”的状况,已是经常“露田”,无需再搞薄露灌溉。壤土中沙粒与粘粒含量合适,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适宜于薄露灌溉。 2.平整田面 簿露灌溉要使土壤受水均匀.必须尽量做到田面平整。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重视质量,群众有“地平如镜”,“寸水不露泥”的说法。薄露灌溉则要求“半寸水不露泥”。 3.渠道防渗 “灌溉灵通”是稻田的基本要求。如果渠道是渗漏严重“菜蓝子”渠道,渠道首部灌区,既不能实现薄灌,更难达到露田。而渠道末端的灌区,因盼到—次水不容易,则不肯“薄露”,怕下次水灌不到,因此,渠道防渗是薄露灌溉的重要条件。 4.放水口设控制建筑物 对地下管道来说.放水口的控制建筑物就是“给水栓”。对于明渠,如果用小插门或者留个孔,临时用烂泥塞堵,实际上是“长流水”,田间也就难以实现“薄露灌溉”。 5.限制渠道进水流量 农民习惯于大流量、进水快的灌水方式。在解决了渠道防渗后,如渠道进水流量不减少,仍然很难实现田间薄水层,而且还可能增加田间水量的流失。因此,必须限制渠道进水流量。 6.加深排水沟 推行薄露灌溉要达到经常露田,无论是自然落干,还是开沟排水,均要强调排水沟的疏通和深掘。对于排水性能较好的稻田,排水沟的深度要达到0.4~0.5m,使沟中的水位低于田间0.2~0.3m。对于地下水位高,排水能力弱,容易引起渍害的稻田,排水沟的深度达到0.9~1.1m,沟内的水位应低于田面0.8~0.9m。 主持单位: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参建单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现代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主 讲 人: 蔺栓保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2014.09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一、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在稻田水、肥、气、热四大因素中,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水调气,以水调温,以水调肥,就可以有效地对水稻生育进行促控,这是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研究的基本原理。 水稻节水灌溉优点: 更新土壤生态环境,防止烂根,有利于根系发育。 能抑制氮素过量吸收,防止穗颈稻瘟病的发生。 使土壤呈氧化状态,可增加钾氯化,使稻的茎秆组织坚硬而不易倒伏。 可以增加土壤中速效性养分释放,促进有机质分解,为水稻下阶段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使稻株既获得必要的水分,又不使其感到氧气不足,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 水稻群体协调生长,能形成高产株型,充分发挥水稻高产优势。 无效分蘖的控制及水稻水分生理活动的改善,能较大幅度地降低生理耗水,抗生理病害能力增强。 田间渗漏及棵间蒸发等水稻生态耗水的合理调节,减少了稻田水肥流失,水稻抗病虫害(如稻飞虱)能力增强。 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模式及特点 控制灌溉 非充分灌溉 薄露灌溉 “薄、浅、湿、晒”灌溉 叶龄模式灌溉 旱育稀植 这是一种在发挥水稻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机能的基础上,根据水稻对水分敏感程度和调节水稻耗水过程后,适时适量科学供水的灌水新技术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