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高中阅读).docx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高中阅读).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学习资料分享----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 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 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 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 “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 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 物只是成就自己。 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 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 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 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 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 实 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 尽管他们远离官场, 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 还是因为他 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 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 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 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 已经成 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 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 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 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 视之轻如浮 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 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 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 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 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 “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 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 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 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士大夫不 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 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 不再任事敢言、 忧国济时的俗状; 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 于富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 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 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 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 命,为万世开太平”,转而变为追求衣锦还乡、富贵宏达。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有所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完全是因为天 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 B.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 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 逸民都希望或者说曾希望通过做官来实践 这一公共理想。 C.因为士大夫社会的确立, 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 所以做官由为了“养民”“爱民”,异化为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的“功名”观念转变, 是指士人从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 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转变为将天下国家之事委命于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从文化源头说起, 指出“仕”与“隐”分歧的根本 是“人”“我”之别, 引出文章讨论重点“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 B.第三四段从原始儒家的观点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 因,并强调士人阶级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不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C.第五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 即士人做 官目的、士人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官员为官意识与习气的转变。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对士 人出仕和公共理想异化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刻探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儒家的看法中,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想, 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B.原始儒家所推崇的士人, 常常怀抱“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和“仁者不忧”的精神境界。 C.如果想从根本上纠正官僚寄生意识、重塑士人公共理想,就 应该转变官员为官的意识、习气。 D.按照原始儒家的论断,范仲淹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仁者不 忧”,他正是一位抱有淑世理想的士人。 答案解析 1.B(解析: A 以偏概全,原因还有“事势不得不然

文档评论(0)

明若晓溪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