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摄影史教程大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摄影史教程》大纲 王纯 序言 第一章摄影技术发展史(4万字) 摄影是什么?它只是一种复制的工艺么?还是他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一种超自然力量的魔力么?或者就像本雅明说的它消解了艺术作品膜拜价值(他称之为灵光)?而摄影的发明人之一,英国的塔尔伯特在《自然的画笔中》强调“图像是大自然之笔留下的痕迹”。达盖尔则认为“银版术不是用来描绘大自然的工具,而是一种化学和物理的过程,这种过程赋予大自然能复制自身的能力”,而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更是分歧严重,有欣然接受者如: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认为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将使艺术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慨叹与如此伟大的发明相见恨晚。也有恐惧者如: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和保罗·德拉洛奇(Paul Delaroche)根据不同版本的演绎,据说他们第一次看到摄影后的直觉反应都是“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还有更尖刻的评论众所周知来自于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在《1859年的沙龙:现代公众与摄影术》的演讲稿中,他宣称:“如果允许摄影在某些功能上补充艺术,在作为他自然盟友的大众的帮助下,摄影很快就会取代艺术,或索性毁掉艺术。所以现在是摄影回去履行自己义务的时候了,即作为科学与艺术的奴仆,但是他是地位极为低下的奴仆,就像印刷与速记,他们既没有创造也没有取代文学”。 第一节摄影视觉思维的历史沿革 而这样的争论延续了整个十九世纪后半叶。当时人们主要谈的只是摄影的应用功能,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如果还只把摄影看作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用化学方式记录的工具的话,它确实是正式诞生于1839年8月19日,是属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视觉传播方面有无比巨大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摄影看作是一种有别于思辨的哲学、激情的文学,同样是认识世界、表现情感的认知方式的话,那么它的历史延承就要久远的多。 这幅铜版画是丢勒于1508年创作的,反映了当时人们为了研究单点透视法,而采用的一种特殊的辅助绘画工具。在这幅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这样的观看方式,与我们今天的摄影术是何其神似。 在画家眼前树立的标尺尖的位置确立了固定不变的视点,以保证在作画的过程中观察角度不变。画家的视线透过树立在模特身前的网屏,将观察对象的位置进行精确的分割。就如同我们今天通过经纬坐标定位一样,画家实际上是将立体的空间形态用这样的方式给压缩到了二维的平面上,画像已经在网屏上存在。至于桌面上带网格的画纸不过是一种模拟复制,顶多可以认为还含有一定绘画的表现技法,但其观看方式早已确立。这种以一个固定的视点为中心,将世间万物收束眼底的方式,其实就是摄影地观看方式,他的取景方式、视点的选择、视角的限制、网格的精确复制,除了还差一张胶片自动记录,谁能说这不是一个摄影家在构图经营呢? 所以摄影是直接继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单点透视的写实艺术观看方式,从这一角度来看,摄影的视觉艺术经验的传承,应该从文艺复兴时人们研究单点透视法开始算起。 单点透视法(Focal perspective) 也叫焦点透视法,是研究物体远近大小关系的绘画技巧。它依照物体近大远小、并向远处的消点汇聚的规律,将三维空间的景物模拟为平面的二维视觉形象。一般认为是意大利的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 Fillippo)于1410~1415年间最先发现了这一原理,并用于绘画中。 对于用单点透视法画出来的图像来说,景物的中心看似在向远处汇聚,似乎是客观的、独立的,因此欧洲的艺术家一直认为这是最真实地绘画形式。但另一方面这个中心存在的关键,是要看人的视点(或镜头)在何时、何地、向何处观看,它的效果又是以观者为转移的,这同样又是主观的观看。这种主客观一体的观看方式,在中世纪末期构筑了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世俗化的视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冲破神权束缚,将绘画从中世纪僵硬的宗教图示中解放出来,弘扬人文主义艺术精神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由此西方的绘画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写实艺术传统。 文艺复兴时的艺术家,对透视法的重视来源于追求真实表达的意愿。渴望获得像人眼看到那样真实的画面,布鲁内莱斯基将表现透视的数学方法教给了后时代的艺术家,乔托是明确将这一画法呈现出来的关键人物,马萨乔在明暗处理上比乔托推进了一大步,他笔下的人物,颇有可触可摸之感。之后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 1397—1475.12.10)关于研究透视画法的痴迷在历史上极有名气。这幅《圣罗马诺之战》大约画于1450年,表现的是发生于1432年的一场战斗,佛罗伦萨军队击溃了圣罗马诺。从绘画效果上看,此画颇有中世纪的遗风,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