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背俞穴和夹脊穴 风池、风府、哑门 哑门 四     白 睛 明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层次]   [睛明穴危险因素小结] 1.眼球  2.血管:         3.视神经 4.眶上裂       20mm 32mm 眶上动脉分支、內眦动静脉分支   筛前动脉、 筛后动脉 45mm 大脑颞叶前端       [睛明穴操作要点]  1.针具:选用0.20*25mm—0.25*40mm的毫针  2.体位:仰卧位  3.进针法:指切进针法 4.角度和方向:在眼球与眶内侧壁之间                                向后直刺   针刺层次: 皮肤  皮下组织  眼轮匝肌   眶脂体  内直肌   5.深度:不要超过1.8寸(45mm)。 7.出针:分层缓慢出针 1寸(25mm)以内:可分2层出针 1寸(25mm)以上:可分3层出针 [睛明穴操作要点]  6.行针手法:既不提插也不捻转 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  听宫:皮肤       皮下组织        关节后韧带 组织         关节与耳道软骨的结合组织     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  翳风:皮肤        皮下组织      弹性阻力 面神经总支      颈部腧穴:天突、人迎 人    迎 天  突 *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           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          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          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 处理 放松(精神 局部)       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 * 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 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针体活动-疼痛 处理  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 *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 *       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熟悉解剖 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 * 气胸 * 刺伤心肝脾肾胃肠及膀胱 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 刺中脾,十日死;刺中肾,六日死; 刺中胆,一日半死;刺少腹,中膀胱,令人遗尿 * 刺伤脑脊髓:针具刺入脑延髓,引起头痛、恶心现象。 刺伤周围神经:是指针刺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出现损伤部位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现象。  * * * * * * 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刺法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   针刺异常情况 *  (一)概念: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 (二)操作方法 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 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 。 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 。    一、透穴刺法  * (三)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 1.直透法:主要用于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阳两经的病症。  2.斜透法:多用于病变涉及相邻经脉、穴位的透刺 。 3.横透法:一般多用于皮肉浅薄处,以及邻近有血管、深层有重要脏器处的部位 。 * (四)透穴刺法的特点 1.  精简用穴 。  对难以直接针刺的部位,用透穴刺法可采用定向深刺透穴,以达到治疗目的。 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 。  * (五) 注意事项 1.透穴刺法应因人施术 。 2.手法要轻柔 。 3.透穴刺法在进针时要注意避开邻近血管。  4.透穴刺法以相关腧穴得气为度 。 二、局部多针刺法   (一)概念: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用多支毫针刺入的方法称局部多针刺法。      齐  刺 扬   刺 傍针刺  (二)操作方法  1. 傍针刺法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 直刺、傍刺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