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二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与近代人文生活1近代工业革命与物质文明.doc

单元二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与近代人文生活1近代工业革命与物质文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0 高中選修歷史(下)學習手冊 單元二 生態環境、物質文明與近代人文生活  PAGE 19  生態環境、物質文明與  近代人文生活  生態環境、物質文明與  近代人文生活 單元二 近代工業革命與物質文明 一、工業革命的邁進二、現代科技的進展三、物質文明的進步 一、工業革命的邁進 二、現代科技的進展 三、物質文明的進步 (一)工業革命的邁進 1. 工業的持續革命:過去的兩百五十年,人類經歷三個階段的工業革命。 階段 開始年代 發  展  特  色 一 1760年代 eq \o\ac(○,1)約自 1760 年代起,英國進入第一階段的工業革命。出現 蒸汽 機的改良與應用 eq \o\ac(○,2)棉紡織、煉鐵與採煤是主要產業 eq \o\ac(○,3)1851年, 英 國初步完成了工業化,倫敦舉辦盛大的「萬國博覽會」 二 十九世紀下半葉 eq \o\ac(○,1)工業革命進入第二階段,持續近百年 eq \o\ac(○,2)前半期,煉鋼業的發展、鐵路的擴張與內燃機的發明是主要特色 eq \o\ac(○,3)後半期,化學、 汽車 與電氣工業是主要產業 eq \o\ac(○,4)德國、美國、日本與蘇聯陸續成為新興的工業國家 三 從二十世紀中葉迄今 eq \o\ac(○,1)世界工業進入第三階段的革命,電腦與 資訊 科技成為新興產業 eq \o\ac(○,2)早期,電腦的發展以政府、大企業、軍事用途為主 eq \o\ac(○,3)1970年代以後,個人電腦的出現與普及,帶動資訊業的蓬勃發展 eq \o\ac(○,4)這一波資訊革命中,亞太國家如日本、 臺灣 與韓國等扮演了重要角色 (1) 蒸汽機:1769年,蘇格蘭人 瓦特 改良舊式引擎,製造了一具「蒸汽引擎」,效率提高。1781年,他又在引擎上加裝能夠來回運動的裝置,使之能夠推動機械。缺點是這種引擎體積大、耗能多、移動不便。(2) 內燃機:1859年,法國人 (1) 蒸汽機:1769年,蘇格蘭人 瓦特 改良舊式引擎,製造了一具「蒸汽引擎」,效率提高。1781年,他又在引擎上加裝能夠來回運動的裝置,使之能夠推動機械。缺點是這種引擎體積大、耗能多、移動不便。 (2) 內燃機:1859年,法國人 萊納爾 研發出可在汽缸內燃燒燃料以作功的引擎,開啟了「內燃機」革命。萊納爾以  煤氣瓦斯 作燃料,利用氣體膨脹的壓力來推動活塞。1876年,德國人 奧圖 研發出「四行程」內燃引擎,效率提高且安靜,缺點是不具機動性,其設置須遷就煤氣瓦斯的來源。 (3) 汽柴油引擎:1885年,德國人 戴姆勒 研發出高速「汽油引擎」,成功地把引擎安置於車輛上,製造了一部「汽車」。1892年, 狄賽爾 發明「柴油引擎」。 (4) 電力:1831年, 法拉第 發明「發電機」,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1882年, 愛迪生 開發出「中央傳輸系統」,電力開始使用於照明與公共交通。1891年,瑞士一家公司以高壓線把電力傳遞到百哩以外的地方,電力可以傳輸至遠處以後,應用漸普及。 2. 從蒸汽機到內燃機 (1)  煉鐵 是工業革命早期的重要產業,主要是生產生鐵或鍛鐵,應用於製造機器、鐵軌等。(2) 生鐵含碳量太高故易碎,鍛鐵含碳量過少又太軟,應用上都受到局限。(3)  十八 世紀時,有人發現如果將碳加回鍛鐵中,可以生產「鋼」。不過,以此法製造鋼,需時太長,消耗燃料多,產量也少,因此價格極貴,經濟效益不佳。(4) 1853年,英國人 柏塞麥 用鼓風爐把空氣吹入融化的生鐵中,以熱火燒掉碳和雜質,改良了鋼的生產方法。 (1)  煉鐵 是工業革命早期的重要產業,主要是生產生鐵或鍛鐵,應用於製造機器、鐵軌等。 (2) 生鐵含碳量太高故易碎,鍛鐵含碳量過少又太軟,應用上都受到局限。 (3)  十八 世紀時,有人發現如果將碳加回鍛鐵中,可以生產「鋼」。不過,以此法製造鋼,需時太長,消耗燃料多,產量也少,因此價格極貴,經濟效益不佳。 (4) 1853年,英國人 柏塞麥 用鼓風爐把空氣吹入融化的生鐵中,以熱火燒掉碳和雜質,改良了鋼的生產方法。 (5) 1863年,德國人 西門子 與法國人馬丁發明「開爐」煉鋼法。可以控制鐵中碳的含量,生產不同規格的鋼。 (6) 煉製方法進步後,縮短了煉製時間,並可大量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得鋼價下降,使用逐漸普及。 (7) 鋼的硬度、彈性與延展性均佳,廣泛運用於鐵軌、造船、汽車、橋梁、建築等方面。 (8) 1889年,法國在 巴黎 興建「艾菲爾鐵塔」,象徵著鋼的時代的來臨。 3. 從煉鐵到煉鋼 (1) (1) 煤: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煤的消耗量也遞增。迄今,煤仍是重要的燃料之一。 (2) 石油:十九世紀後期,隨著「 內燃 機」的發明,石油漸成重要能源。今日,人類交通運輸所需的能源主要是仰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