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故事回顾印章拍卖十年经典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拍卖故事 回顾印章拍卖十年经典(上) 宋元以降,文人印始。在此之前,由文人书篆,工人铸、碾、刻。战国秦汉的玺印,历来被视为中国印学的极致,其制作方式就属于工人印。隋唐以后官印朝九叠篆方向发展,宋、辽、金、元官印几乎无一笔不曲折。明中叶文彭、何震后文人印大行于世。最著名当属清中叶的皖、浙二宗。道光年间休宁程芝云跋其季弟芝华所辑《古蜗篆居印述》云:“印肇于秦,盛于汉、魏、晋,衰于六朝,坏于唐、宋,富于元、明,振于国朝。”稍后光绪年间傅栻序《赵?书印谱》,亦云:“自明中叶吴中文氏倡刻灯光冻石印,济济踵起,能名家这,各具佳胜。其书满家,或单行,或总集,传播人间。四百年来,遂为士夫专门之学,与书画等重。”古代印材多为金属,亦有少量玉石,实难上手。花乳石的应用,使文人刻印成为可行。清人董洵在《多野斋印说》中评述开创浙派风气的丁敬时说:“杭州丁布衣钝丁汇秦、汉、宋、元之法,参以雪渔、修能用刀,自成一家,其一种士气,人不能及。”清人许容曾有一个说法:“夫刻印之道,有文法、章法、笔法、刀法。”其中笔法指的是轻重、屈伸、俯仰、粗细、疏密。从明到清,篆刻家无不优先重视篆法的重要性,以至谆谆垂诫:“不可错杂成章,贻讥大雅。”为此不能不加强文化修养,因为“刻印虽小技,非胸有书卷,终不免俗手。”清人许容在《说篆》中说,刻印“文需考订一本,不可秦篆杂汉、唐。如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混杂成文,改更其篆。若他文杂厕,即不成文;异笔杂厕,即不成字。”冯承辉《印学管见》也有“大小篆不可兼用”的见解。民国年间,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先生曾发表一篇《谈刻印》,提出,“刀法为一种技术,今谓之手艺,习之数月,可臻娴熟”,而“研究篆体,学习篆书,则关于学术,古谓之小学,今谓之文字学,穷年累月,不能尽其奥藏。”清 吴昌硕刻 来修齐田黄章尺 寸:纵3cm;横3.3cm;高10.4cm创作年代:清成 交 价:RMB 13,800,000北京保利2013年拍卖备注 张充和 旧藏包装 蓝布囊匣释文“来修斋”篆书朱文钤印“拟攘翁。老缶。”印边行书刻铭“来修斋。老缶。充和藏。”锦盒题签墨书“充和”篆书白文钤印“田黄重八两。来修斋。吴昌硕刻。壹号。”标签行书墨书重 239 g石纹肌理内可见萝卜纹状细纹。此印为吴昌硕(1844—1927)为著名昆曲学者、书法家张充和祖辈李国芝(1897—1940)所刻。张充和,祖籍安徽合肥,生于上海。曾祖父为与李鸿章(1823—1901)共同创建淮军,官至直隶总督的晚清洋务名臣张树声(1824—1884),父亲为近代教育家张武龄,母亲陆英。张充和排行第四,是著名“合肥四姊妹”中的老四,被誉为“最后的大家闺秀”。清·陶碧刻田黄冻石獬豸钮方章成交价RMB: 13,800,000杭州西泠2013年拍卖印文:怪石嶙峋虎豹蹲,虬柯苍翠荫空林。亦知匠石不相顾,阅尽岁华多藓痕。说明: 附福建石雕厂珍品证明书。3.3×3.4×7.6cm 143.5g陶碧(清),字石公,福建晋江人。能诗,尤精篆印,学印于江皓臣,而不为所囿。时莆田人吴晋技噪都下,周亮着《闽小纪》甲陶而乙吴,世以为允。且工小楷,人皆称其刀笔入妙。着有《印镜》,邑绅丁伟、詹允捷为之序。作品名: 清早期 王光烈藏翁方纲邀桂馥为孔继檊制田黄随形方章尺 寸: 2.8×2.8×6.7cm;重124g成交价: RMB 9,315,000北京匡时2012年拍卖这方“琢研山馆”田黄印章曾由近代东北书法篆刻第一大家王光烈收藏,色泽呈淡“橘皮黄”色,肌理蕴极细致之萝卜纹,绵密欲化,红筋显着易辩;其石质醇厚、温润,皮壳呈乌鸦皮色,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油润感,显为中坂所产上佳田石,色质俱佳。自古田黄以两计价,通常一两以上者方算成材,三两者可谓大材。印章历来以又以高大方正为优,但田黄“无根而璞”,出土时均为椭圆状,一般人不忍取方正,所以田黄方章的价格堪比薄意的三倍向上。这方田黄印,诉说了乾嘉时期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他雅好研石,更在吏治上有一番作为---镇压白莲教起义。他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离京赴任泰兴县令,桂馥为其刻“琢研山馆”印,宋葆淳为其绘《琢研山馆图》,翁方纲、袁枚题诗,罗聘为其绘《卢沟晓别图》,亦有多人题诗。孔继檊(1746—1817),一作继澣,字阴泗,号云谷,一作樗谷,自署铁骨道人,曲阜籍,滕县人。孔子69代孙。孔继檊为廪贡,乾隆年间举孝廉,乾隆四十四(1779)年九月任江苏泰兴县知县,乾隆四十九年(1784)再任江苏江都县知县,乾隆五十六年(1791)调任广西平乐县知县,后历任广西临桂、湖北郧西、江夏县知县,湖北襄阳府同知,嘉庆十五年(1810)任松江知府。孔继檊卸任后居扬州,卒后葬于孔林。与桂馥、罗聘、翁方纲、袁枚等文人的交游颇深,乾隆五十三年(1788)印坛巨匠邓石如为孔继檊刻“阚里孔氏雩谷考藏金石书画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